別名 | |
漢語拼音 | huang lian shu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漆樹科植物黃連木的葉芽、葉或根、樹皮。 |
動植物形態(tài) | 黃連木 落葉喬木,高達20m以上。樹皮暗褐色,呈鱗片狀剝落;幼枝灰棕色,具細小皮孔,疏被柔毛或近無毛;冬芽紅色,有特殊氣味。偶數(shù)羽狀復葉互生,小葉5-7對;小葉柄長1-2mm;小葉對生或近對生,紙質,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5-10cm,寬1.5-2.5cm,先端漸尖或長漸尖,基部偏斜,全緣,兩面主脈間有細微柔毛。圓錐花序頂生;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排成密集總狀花序,長5-8cm,花的基部具小苞片2,萼片1-2,雄蕊3-5,花絲短,長不到0.5mm,花藥長圓形,大,長約2mm;雌花排成疏散圓錐花序,長18-20cm,花小,無花瓣;子房上位,球形,無毛,徑約0.5mm,花柱極短,柱頭3,厚肉質,紅色。核果倒卵狀球形,略壓扁,徑約5mm,成熟時紫紅色,干后具縱向細條紋,先端細尖;ㄆ3-4月,果期9-11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陜西、甘肅、臺灣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140-3550m的低山、丘陵、石山林或平原。 |
藥用植物栽培 | 生物學特性 黃連木為陽性樹,稍耐半陰,畏寒忌濕。對土壤要求不嚴。深根性,萌發(fā)力強,生長慢,壽命長,耐二氧化碳和煙塵。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種子宜沙藏3個月以上播種,或者秋播。 |
采收和儲藏 | 春季采集葉芽,鮮用;夏、秋季采葉,鮮用或曬干;根及樹皮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澀;寒 |
歸經 | |
功效 | 清暑;生津;解毒;利濕 |
功效分類 | 清暑藥;生津藥;解毒藥;利濕藥 |
主治 | 暑熱口渴;咽喉腫痛;口舌糜爛;吐瀉;痢疾;淋證;無名腫毒;瘡疹 |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15-30g;(西奄)食,葉芽適量。外用:適量,搗汁涂或煎水洗。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救荒本草》:“黃楝樹,生鄭州南山野中。葉似初生椿樹葉而極小,又似楝葉,色微帶黃,開花紫赤色,結子如豌豆大,生青,熟亦紫赤色! 2.《綱目拾遺》:“黃練芽,春初采嫩芽。小兒生食之,取其清香可口,味帶苦澀如黃連,故名! |
考證 | 本品以黃楝樹為名始載于《救荒本草》!吨参锩麑崍D考》以"黃連木"名錄著于卷三十七木類并附圖一幀:“黃連木,江西、湖廣多有之。大合抱,高數(shù)丈,葉似椿而小。春時新芽微紅黃色,人競采取腌食,曝以為飲,味苦回甜如橄欖,暑月可清熱生津……”根據(jù)所述與附圖,其原植物與本種一致。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Pistacia chinensis Bunge |
科屬分類 | 漆樹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