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jia suan jiang |
英文名 | Fruit or seed of Apple of Peru |
藥材基原 | 為茄科植物假酸漿的全草、果實(shí)和花。 |
動植物形態(tài) | 假酸漿,一年生草本,高0.4-1.5m。主根長錐形,有纖細(xì)的須狀根。莖棱狀圓柱形,有4-5條縱溝,綠色,有時帶紫色,上部三叉狀分枝。單葉互生,卵形或橢圓形,草質(zhì),長4-12cm,寬2-8cm,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下延,邊緣有具圓缺的粗齒或淺裂,兩面有稀疏毛。花單生于葉腋,通常具較葉柄長的花梗,俯垂;花萼5深裂,裂片先端尖銳,基部心形,果時膀胱狀膨大;花冠鐘形,淺藍(lán)色,直徑達(dá)4cm,花筒內(nèi)面基部有5個紫斑;雄蕊5;子房3-5室。漿果球形,直徑1.5-2cm,黃色,被膨大的宿萼所包圍。種子小,淡褐色;、果期夏秋季。 |
資源分布 | 我國南北均有作藥用或觀賞栽培;河北、甘肅、四川、貴州、云南、西藏等地有逸為野生。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田邊、荒地或住宅區(qū)。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秋季采集全草,分出果實(shí),分別洗凈,鮮用或曬干備用;ㄓ谙募净蚯锛静烧幐伞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葉含假酸漿烯酮(nicandrenone),即假酸漿酮-1(nic-1),假酸漿烯酮內(nèi)酯(nic-1-lactone),假酸漿酮(nic)-1(nic-1),假酸漿烯酮內(nèi)酯(nic-1-lactone),假酸漿酮(nic)-2、-3、-7、-10、-11、-12、17,葉中還含魏察假酸漿酮(withanicandrin)。新鮮的全草含假酸漿甙苦素(nicandrin)。 種子中含少量曼陀羅甾內(nèi)酯(daturalactone),脫脂的種子含假酸漿甙苦素B,魏察假酸漿酮。種子油含脂肪酸和甾醇類化合物。脂肪酸主要為棕櫚酸(palmoit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還有少量亞麻酸(linolenic acid);甾醇類化合物包括膽甾醇(chole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谷甾醇(sitosterol),24-亞乙基膽甾醇(24-ethylidene cholesterol)。 根中含古豆堿(hygrine),托品酮(tropinone)。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抗腫瘤作用,假酸漿中含有的假酸漿烯酮在體處試驗(yàn)中對淋巴細(xì)胞白血病P388細(xì)胞株的ED50為0.74μg/ml,對鼻咽癌KB細(xì)胞的ED50為2.0μg/ml,但是,在體內(nèi)抗P388試驗(yàn)中未網(wǎng)球有活性。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甘;微苦;性平;小毒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解毒;利尿鎮(zhèn)靜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利尿通淋藥 |
主治 | 感冒發(fā)熱;鼻淵;熱淋;癰腫瘡癤;癲癇;狂犬病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全草或工化3-9g,鮮品15-30g;果實(shí)1.5-3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①治發(fā)燒:假酸漿子三錢,煨水冷服。②治胃熱:假酸漿子、馬鞭草各三錢,煨水冷服。③治熱淋:假酸漿子、車前子各三錢,煨水服。(①方以下出《貴州草藥》)④治瘡癰腫痛,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假酸漿果實(shí)五分至一錢,水煎服。(《云南中草藥》)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1.《貴州草藥》:種子:清熱退火,利尿。 2.《云南中草藥》:果實(shí):祛風(fēng),消炎。治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瘡癰腫痛。 |
考證 | 出自《貴州草藥》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Fructus seu semen nicandrae physaloidis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Nicandra physaioides (L.) Gaertn. |
科屬分類 | 茄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