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分類 | 老班藥(瑤族經典用藥)
|
二級分類 | 十八鉆
|
分類 | 葫蘆鉆
|
年份 | hah louh nzunx
|
別名 | |
來源 | |
形態(tài)特征 | 常綠藤本,攀附石上和樹上。葉橢圓形,被針狀卵形至披針狀長圓形,長6~13厘米,寬1.5~5.6厘米,頂端漸尖至長漸尖,基部鈍,無毛;葉柄具寬翅,倒卵狀長圓形或楔形。花序單個腋生或頂生;佛焰苞卵狀兜形;肉穗花序球形至橢圓形;花被片、雄蕊各6。漿果橢圓形,熟時黃綠色或紅色;ü谒募。
|
生態(tài)分布 | 生于山谷陰濕的石壁或大樹上。產于廣西各地縣市;分布于我國南部及四川等省份。
|
采集加工 | 全年可采,曬干備用。
|
性味 | 味淡,性平。
|
功效 | 祛風除濕,活血散瘀,消積,止咳,舒筋活絡,續(xù)筋接骨,消腫止痛,清熱解毒。
|
傳統(tǒng)應用 | |
用法用量 | 15~30克,水煎或浸酒內服、外搽。
|
方例 | |
化學成分 | 從石柑子全草中分得琥珀酸、香草酸[1]。
|
藥理 | |
化學成分參考文獻 | [1]周法興等:《中草藥》,198O,11(11):523。
|
藥理參考文獻 | [1]洪庚辛等:《中草藥》,1983,14(4):26。
|
附注 | |
出處 | 中國瑤藥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