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名族首頁  |   藏族醫(yī)學  |   蒙古族醫(yī)學  |   維吾爾族醫(yī)學  |   苗族醫(yī)學  |   傣族醫(yī)學  |   瑤族醫(yī)學  |   考試寶典  |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名族醫(yī)藥 >> 瑤族醫(yī)學 >> 瑤族醫(yī)藥 >> 正文:唐龍咪 -瑤藥燈籠泡、燈籠果、打額藥物說明書
    

唐龍咪

  
一級分類
常用植物藥
二級分類
分類
唐龍咪
年份
dangh longh miev
別名
燈籠泡、燈籠果、打額泡
來源
茄科植物小酸漿 Physalis minima L.的全尊。
形態(tài)特征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70厘米。單葉互生,但常2片聚生,葉片卵形,長3~7厘米,寬2~4.5厘米,頂端漸尖,基部楔形,邊全緣或深波狀,兩面有柔毛。花白色,合生,花萼、花瓣各5裂;單生于葉腋。漿果球形,熟時紅色,包藏于增大的宿存萼內(nèi)。花期6月,果期7月。
生態(tài)分布
生于山坡、路旁、田野、路邊草叢中。產(chǎn)于廣西柳江、秀、貴港等縣市;分布于我國各省份。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鮮用或曬干備用。
性味
味苦,性涼。
功效
清熱解毒,利濕,化痰止咳,軟堅散結(jié)。
傳統(tǒng)應(yīng)用
感冒發(fā)熱、熱咳嗽、咽喉炎、扁體炎、支氣管炎、肺膿瘍、黃疸型肝炎、膽囊炎、闌尾炎、膀胱炎、睪丸炎、熱淋、疝氣、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15~30克,水煎服;外用適量搗敷或水煎洗。
方例
1.羊毛痧 唐龍咪(燈籠泡)根、酸吉風(酸藤子)根、葉撒(山芝麻)、溫羅敵(大蘆)、剎烈便(華澤蘭)各30克,水煎,每天分2次服,并用禾稈草蘸米雙刮雙臂及胸、背。 2.小兒疝氣 唐龍咪(燈籠泡)、金線風(粉葉輪環(huán)藤)、別解亮(滿樹星)、結(jié)端旁(黃花倒水)、五爪風(粗葉榕)各6~10克,烈膽臺(金果欖)3克,水煎服,并用唐龍咪(燈籠泡)適量搗爛調(diào)洗米水外搽患處。 3.睪丸炎、陰囊腫大 唐龍咪(燈籠泡)、仇公亮(毛冬青)、爬墻風(絡(luò)石藤)各適量,水煎洗。 4.陰莖炎 唐龍咪(燈籠泡)15~30克,生鹽少許,水煎服,并用唐龍咪(燈籠泡)適量,加留元(硫黃)適量,水煎外洗。
化學成分
全草含酸漿苦味素A、B、C[1]、D[2]、X[3],二氫酸漿苦味素B,5β,6β-環(huán)酸漿苦味素B即酸漿苦味素F[1],6,7-二氫-6-羥基去氫酸漿苦味素B[1,4],魏察小酸漿素[5],酸漿雙古豆堿[6]。果期全草還含黃酮類成分:5-甲氧基-6,7-亞甲二氧基黃酮,5,6,7-三甲氧基黃酮[7]。葉中含5β,6β-環(huán)氧酸漿苦味素B,魏察酸漿苦素A、B[8]、C[9],槲皮素-3-O-半乳糖甙[10],酸漿苦味素A、B、C,二羥基酸漿苦味素B[11]。種子含油40.0%,蛋白質(zhì)17.9%。種子油中棕櫚酸占10.5%,硬脂酸占8.6%,油酸占17.3%,亞油酸占1.4%,還含少量十六碳烯酸等[12]。
藥理
1.抗炎作用  天泡子葉水提取物對角叉菜膠所致大足脹腫有劑量依賴性抑制作用,最大劑量的作用可與保泰相比[1]。
2.抗癌作用  漿果的生物總堿在體外對小鼠S180肉瘤細胞DNA合成有顯著抑制作用,對自身正常骨髓造血細胞亦有抑制作用[2]。
3.致流產(chǎn)作用  從天泡子分離出的酸漿苦味素X100mg/kg注射,可使動物流產(chǎn)率高于75%。該化合物大鼠口服的LD150為2g/kg,腹腔注射的LD50為1g/kg[3]。
化學成分參考文獻
[1]Kawai M,et al.Phytochemistry,1987,26(12):3313.
[2]Mulchandani N B,et al.Planta Med,1979,37(3):268.
[3]Mohana K,et al.C A,1980.92:70006e.
[4]Purushothaman K K,et al.C A,1982,97:69272k.
[5]Gottlieb H E,et al.Phytochemistry,1987,26(6):1801.
[6]Basey K,et al.Phytochemistry,1992,31(12):4173.
[7]Ser N A.Phytochemistry,1988,27(11):3708.
[8]Glotter E,et al.J Chem Soc Perkin Trans I,1975,(14):1370.
[9]Kirson I,et al.J Chem Soc Perkin Ttrans I,1976,(11):1244.
[10]Sethuraman V,et al.C A,1989,110:205271a.
[11]Alluri R R,et al.C A,1977,86:185903P.
[12]Rao T C,et al.C A,1984,101:167214p.
藥理參考文獻
[1]Sethuraman V,et al.C A,1989,110:205271a. [2]麻福緯:《陜西醫(yī)學雜志》,1991,20(11):689。 [3]Mohana K,et al.C A,1980.92:70006e.
附注
出處
中國瑤藥學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評論加載中...
    網(wǎng) 名: (必填項)
    評論內(nèi)容:
    沒有相關(guān)文章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luò)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2017320號-1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