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Suan cheng
|
維藥名 | 那然吉
|
別名 | 那然格《拜地依藥書》。
|
考證 | 《拜地依藥書》載:“酸橙,是一種樹的果實;原植物與枸櫞樹相似,花白色,芳香;果實圓形,生時綠色,成熟后黃色偏紅,種子與枸櫞核相似,但比它小!备鶕(jù)上述維吾爾醫(yī)本草所述藥物特征和實物對照,與現(xiàn)代維吾爾醫(yī)所用酸橙一致。
|
中藥材基原 | 為蕓香科植物酸橙的幼果。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酸橙 Citrus aurantium 1.
常綠小喬木。枝三棱形,有長刺。葉互生,葉柄有狹長形或狹長倒心形的葉器,長8~15mm,寬3~6mm;葉片革質(zhì),倒卵狀橢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長3.5~10cm,寬1.5~5cm。先端短而鈍,漸尖或微凹,基部楔形或圓形,全線或微波狀,具半透明油點;▎紊驍(shù)朵簇生于葉腋及當年生枝條的頂端,白色,芳香;花萼杯狀,5裂;花瓣5,長圓形;雄蕊20以上;子房上位,雌藍短于雄蕊,柱頭頭狀。柑果近球形,熟時橙黃色;味酸;ㄆ4~5月,果期6~11月。
我國主產(chǎn)于四川、江西、湖南等地。
|
栽培與養(yǎng)殖 | |
采收加工 | 種子繁殖在栽后8~10年開花結(jié)果,嫁接苗栽后4~5年結(jié)果。于5~6月間采摘幼果或待其自然脫落后拾其幼果。大者橫切成兩半,曬干。
|
藥材鑒別 | 果實呈半球形、球形或卵圓形,直徑0.5~2.5cm。外表面黑綠色或暗棕綠色,具顆粒狀突起和皺紋。頂部有明顯的花柱基痕,基部有花盤殘留或果梗脫落痕。切面光滑而稍隆起,灰白色,厚3~7mm,邊緣散有1~2列凹陷油點,瓤囊7~12瓣,中心有棕褐色的囊,呈車輪紋。質(zhì)堅硬。氣清香,味苦,微酸。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淡黃色或棕黃色。中果皮細胞類圓形或形狀不規(guī)則,壁大多不均勻增厚呈連珠狀。果皮表皮細胞表面觀多角形、類方形或長方形,氣孔類圓形.直徑18~26μm,副衛(wèi)細胞5~9個;側(cè)面觀外被角質(zhì)層。草酸鈣方晶存在于果皮和汁囊細胞中,以鄰近表皮的細胞中為多見,呈斜方形、多面形或雙雄形,直徑2~24μm。油室碎片多見,分泌細胞狹長而彎曲。螺紋、網(wǎng)紋導(dǎo)管和管胞細小。
理化鑒別(1)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10ml,加熱回流10min,濾過。取濾液1ml,加四氫硼鉀約5mg搖勻,加鹽酸數(shù)滴,溶液顯櫻紅色至紫紅色。
(2)薄層色譜 取樣品粉末0.5g,加甲醇10ml,回流lmin,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甲醇4ml溶解,放置30min,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取卒弗林(對羥福林)加甲醇溶解,制成每1ml含3mg的對照品溶液。分別點于硅膠H-CNC板上,以甲醇-丙酮-氯仿-濃氨水門(3:3:3:1)展開15cm,取出,晾干,噴以0.5%茚三酮乙醇溶液,干105℃加熱約10min,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的紫色斑點。
|
化學(xué)成分 | 果實含橙皮苷(hesPeridin),新橙皮苷(neo-hesperldin),柚皮苷(naringin)[1],辛弗林(synephrine), N-甲基酪胺(N-methyhyramine)[2]。
|
藥理作用 | |
炮制方法 | |
性味 | 二級干寒,味酸。
|
功效 | 生干生寒,調(diào)節(jié)異常血液質(zhì),補腦爽心,清胃止嘔、止痢除疫。
|
主治 | 主治濕熱性或血液質(zhì)性疾病,加濕熱性腦虛、心虛、胃虛、作嘔,傳染性腹瀉。
《拜地依藥書》:“緩解沸騰的血液質(zhì),降低過盛和過烈的膽液質(zhì),爽心悅志,清熱開胃,防疫止瀉,降逆止吐等。治心腦兩虛等!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1~3枚。可入糖漿劑、湯劑、果漿劑等制劑。
|
注意事項 | 用量過多可引起肝虛,矯正藥為白砂糖、食鹽、黑胡椒。
|
代用藥 | 本品缺貨,可用枸櫞代。
|
附方 | |
制劑 | 謝日比提 那然吉 糖漿 酸橙、砂糖各適量。將新鮮酸橙擠出汁液,用溫火煎至剩下一半時加入砂糖,用溫火煎成黏糖漿即可。功能緩解沸騰的血液質(zhì),降低過盛和過烈的膽液質(zhì),補腦爽心,清熱開胃,降逆止吐等。主治血液質(zhì)和膽液質(zhì)過盛,熱性心腦兩虛,胃熱納差,惡心嘔吐等。內(nèi)服,每日2次,每次50~100ml。(《拜地依藥書》)
|
參考文獻 | 化學(xué)成分 [1]Albach R F,et a1.Phytochemistry,1969,8(1):127 [2]何朝青.中草藥,1981,12(8):345 藥理 [1]閻應(yīng)舉.中華醫(yī)學(xué)雜志,1955,41(5):433 [2]朱思明.中華醫(yī)學(xué)雜志,1956,42(10):946 [3]許冠蘇,等.安徽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1989,8(3):74 |
維藥名出處 | 《拜地依藥書》
|
參考 | 《中華本草》民族藥卷:維吾爾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