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名族首頁  |   藏族醫(yī)學  |   蒙古族醫(yī)學  |   維吾爾族醫(yī)學  |   苗族醫(yī)學  |   傣族醫(yī)學  |   瑤族醫(yī)學  |   考試寶典  |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名族醫(yī)藥 >> 蒙古族醫(yī)學 >> 蒙藥 >> 正文:大蒜 -蒙藥薩日木斯格藥物說明書
    

大蒜

  
漢語拼音
Da suan
蒙藥名
薩日木斯格
別名
高格札
考證
本品載于《認藥白晶鑒》。《無誤蒙藥鑒》稱:“具白色塊狀根;味輕者為白皮蒜,皮紅極辛者為紫頭蒜,只生一塊根者為獨頭蒜!辈⒏街参镄螒B(tài)圖2幅。上述植物形態(tài)及附圖特征與大蒜之形態(tài)特征相符,故認定歷代蒙醫(yī)藥文獻所載的高格札即薩日木斯格(大蒜)。
中藥材基原
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鱗莖。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大蒜 Allium satiuum L. 多年生草本,具強烈蒜臭氣。鱗莖大形,具6~10瓣,外包灰白色或淡棕色干膜質鱗被。葉基生,實心,扁平,線狀披針形,寬約2.5cm,基部呈鞘狀;ㄇo直立,高約60cm;傘形花序,小而稠密,具苞片1~3枚,苞片長8~10cm,膜質,淺綠色;花小形;花間多雜以淡紅色珠芽,長4mm,或完全無珠芽;花柄細,長于花;花被6,粉紅色,橢圓狀被外形;雄蕊6,白色,花藥突出;雌蕊1,花柱突出,白色,子房上位,長橢圓狀卵形,先端凹入,3室。蒴果,1室,開裂。種子黑色。花期夏季。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栽培與養(yǎng)殖
生物學特性 適應性較強,耐寒,喜光。以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 用鱗莖(蒜瓣)繁殖。采收前,選擇成熟早的植株作種。采收后,從作種的蒜頭中,選擇粗短而直的蒜瓣作播種用。北方可行秋播或春播,南方行秋播。播前,可把蒜瓣的蒜皮剝去或把蒜瓣在水中浸泡1~2d,使蒜瓣吸水有利發(fā)芽。按行株距20cm×10cm把蒜瓣插入土中,微露尖端,不宜過深。然后覆細土2~3cm。每1hm2播種量1500~2250kg。 田間管理 出苗后,及時土除草、追肥。追肥3~4次,其中重施越冬肥和開春肥。
采收加工
5月葉枯時采挖,晾干。
藥材鑒別
性狀鑒別 鱗莖呈類球形,直徑3~6cm,由6~10個小鱗莖著生在扁平木質鱗莖盤上抱合而成,外包1~3層白色或淡紫紅色膜質鱗葉,中央有于縮的花葶殘基,基部有多數(shù)黃白色須根痕。小鱗莖瓣狀長圓卵形,頂端略尖,背面略隆起,外被膜質鱗葉,葉內白色肥厚的肉質鱗葉,切斷面隨處可見黃色油點。氣特異。味辛辣。 以個大、肥厚、味辛辣者為佳。 顯微鑒別 鱗葉表面觀:鱗葉表皮為長方形的薄壁細胞,長40~80~110um,寬23~33~49μm,細胞內具一細胞核,核內可見核仁1~2枚;氣孔少,圓形,直徑30~33μm,副衛(wèi)細胞4~5個,類多角形。維管束極不發(fā)達,導管多為螺紋,直徑6~14μm。油細胞類圓形,淡黃色。
化學成分
鱗莖主要含大蒜素(allitridin),二烯丙基硫醚(diallylsulfide),甲基烯丙基二硫醚等揮發(fā)性成分[1];大蒜辣素(allicin),甲基硫代亞磷酸烯丙酯(allylmethylthiosulfinate)等硫代亞碘酸酯類化合物[2];蒜酸(alliin),環(huán)蒜氨酸(cycloalliin)等S-烷(烯)-L-半胱氨酸衍物[3];Y-L-谷氨酰-S-烯丙基-L-半胱氨酸(Y-L-glutamyl-S-allyl-L-cystein)等Y-L-谷氨酸多肽類化合物[4];葫蒜素(scordinin)A1、A2、A3、B1、B2、B3[6],槲皮素(quercetin)及山柰酚(kaempferol)的糖苷類[6];D-半乳聚糖、D-葡聚糖、D-果聚糖等多糖[7];亞油酸、棕櫚酸[8]、原紫蒜甾醇苷(protoeruboside)B[]、大蒜甾醇苷(sativoside)B1等脂類化合物[10]。此外,還含蒜氨酸酶(allinase)[11],大蒜吡喃酮(affix-in)[12]等
藥理作用
1.抗菌抗病毒及抗原蟲作用  大蒜揮發(fā)油有強大的殺菌作用,對黃色葡萄球菌、腦膜炎雙球菌、炎鏈球菌、鏈球菌及百日咳、白喉、痢疾、傷寒、副傷寒、結核等桿菌,以及霍亂弧菌等致病菌均有顯著的抑菌和殺菌作用[1~3]。對青霉素鏈霉素等多種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的細菌,大蒜制劑也有抑制作用[4]。紫皮蒜的抗菌作用較白皮蒜為強[5]。大蒜水浸劑(1:2)在體外作用較白皮蒜為強[5]。大蒜水浸劑(1:2)在體外對多種致病性真菌有顯著的抗菌作用[6,7]。此外,大蒜水浸液對恙蟲病立克次體[8]、流感病毒[9]及人巨細胞病毒[10]也有抑制作用。對阿米巴原蟲[11]及陰道滴蟲有抑殺作用[12]。大蒜揮發(fā)油中所含大蒜辣素具有較強的抑菌活性[13]。電鏡觀察表明大蒜液能使細菌細胞變形、破裂[14]。
2.降血脂和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  大蒜油對實驗性高膽固醇血癥動物有明顯的降脂作用,可降低血清、肝、腎及主動脈中的血膽固醇、三酰甘油、極低密度脂蛋白,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與總膽固醇比值,防止血漿β-脂蛋白升高及α脂蛋白降低,可有效地防止脂質在主動脈壁上的沉積并促進動脈粥樣斑塊的消退,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與發(fā)展[15,16]。
3.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溶栓作用  大蒜精油、甲基烯丙基三硫化物(MATS)及阿霍烯(大蒜烯)能抑制血小板黏附性,明顯降低ADP、腎上腺素和膠原誘導的血小板聚集作用[17]。服用大蒜制劑后,可使纖溶活性升高,纖維蛋白原水平降低[18]。大蒜素可使凝血時間延長[15]。
4.抗腫瘤作用  大蒜對網(wǎng)織細胞肉瘤和肝癌腹水型動物可延長其存活期[19]。大蒜濾液、大蒜油、大蒜素腹腔注射對小肉瘤S180均有明顯抑制作用,三者均能升高瘤內cAMP的含量[20]。大蒜素在體外對人紅白血病K562細胞有明顯抑制作用,腹腔注射對環(huán)磷酰胺、5-氟尿嘧啶(5-Fu)等的抗癌有增敏作用[21]。對人腺癌細胞SGC79011和MGC80-3均有明顯殺傷作用[22]。大蒜、二烯丙基硫醚(DAS)出能顯著抑制致癌劑致癌作用[23]。大蒜能阻斷基因毒性劑的致突或致癌作用,有可能發(fā)展成具有抗腫瘤和減輕化療藥毒副反應雙重作用的新藥[24]。
5.保肝作用  大蒜素對四氯化碳(CC14)所致大鼠肝損傷引起的血清丙氨酸轉氨酶(ALT)和丙二醛升高有明顯的抑制作用[25];對氨基比林和亞硝酸鈉所致肝損害病理變化顯著減輕,血清ALT和天冬氨酸轉氨酸(AST)活性明顯降低[26]。大蒜油對半乳糖胺誘發(fā)的AST活性升高有抑制作用[27]。
6.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大蒜注射液能明顯促進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吞噬功能[28]。能增強大鼠肺泡巨噬細胞的溶菌酶活性[29];對免疫功能低下小鼠可提高細胞免疫、體液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30]。大蒜素能對抗S180細胞和文氏腹水癌細胞產生的腫瘤免疫抑制因子對T細胞激活的抑制作用[31]。
7.其他作用  大蒜和大蒜素有降血糖作用[32]。清除自由基[33],保護胃黏膜損傷[34]和拮抗甲基汞中毒作用[35]。
8.毒性  小鼠靜注大蒜油的LD50為134.9mg/kg[36]。靜注大蒜素的LD50為70mg/kg,口服為600mg/kg。靜注大蒜素4.5mg/kg,每日2次,連續(xù)10星期,未見毒性[37]。
炮制方法
曬干,去皮,生用或煅制。蒜炭:取凈干蒜,燜煅成炭。
性味
味辛,性溫。效銳、重、膩。 1.《論說醫(yī)典》:“味辛! 2.《蒙藥學》“味辛,銳、膩、重。”
功效
鎮(zhèn)赫依,平喘,祛痰,殺蟲,解毒,燥協(xié)日烏素,溫中,開欲,破痞。
主治
主治赫依熱,心赫依,主脈赫依,支氣管炎,百日咳,哮喘,蟯蟲病,陰道滴蟲癥,赫依性痞,蛇咬傷,藥物、食物中毒,狂犬病,慢性中毒。 1.《至高要方》:“大蒜除赫依,治蟲疾、毒癥、吾雅曼病! 2.《蒙藥志》:“鎮(zhèn)赫依,平喘,殺蟲,抑菌,解毒,燥協(xié)日烏素,溫中,開欲,破痞,祛痰!
用法用量
內服:煮散劑,3~5g;或入丸、散。
注意事項
附方
1.治赫依熱癥 紅花、石膏、牛黃、苦參肉豆蔻、大蒜炭、黑云香各等量。制成散劑。每次1.5~3g,每日1~2次,溫開水送服。(《蒙醫(yī)藥匯編》七味紅花清赫依熱散) 2.治蟲病 天南星7g,信筒子6g,紫5g,大蒜(制)4g,草烏(制)3g,訶子2g,麝香1g。制成丸劑。每次1.5~3g,每日1~2次,用藺子湯送服。(《蒙醫(yī)藥方匯編》七味拉木丸)
制劑
藥物分類
植物藥
參考文獻
化學成分 (1)郎彝江,等.中草藥,1981,12(1):4 (2)Lawson L D,et a1.Planta Med,1991,(5):263 (3)suzuki T,et a1.Chem Pharm Bul1,1961,9(1):77 (4)Lawsoon L D,et a1.J Nat Prod,1991,54(2):436 (5)Korninato K,et a1.C A,1970,73:69836b (6)Starke H,et a1.C A,1976,85:59658d (7
蒙藥名出處
《無誤蒙藥鑒》、《認藥白晶鑒》
參考
《中華本草》蒙藥卷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評論加載中...
    網(wǎng) 名: (必填項)
    評論內容: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2017320號-1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