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全在線
醫(yī)學全在線首頁-醫(yī)師-藥師-護士-衛(wèi)生資格-高級職稱-考試題庫-網(wǎng)校-考研-圖譜-下載-招聘  
分類
國家級省級浙江省各省雜志
科技核心北大核心CSCDCSCD擴展
工具
期刊知識寫作指導 論文投稿推薦期刊
期刊驗證論文檢測 錄用通知往期目錄
SCI
SCI指導影響因子
期刊點評基金動態(tài)
其它
經(jīng)濟教育計算機
建筑體育農業(yè)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湖北|江蘇|安徽|山東|上海|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寧夏|內蒙古|河南
四川|重慶|貴州|云南|遼寧|吉林|廣東|廣西|海南|陜西|甘肅|新疆|青海|衛(wèi)生部直屬|黑龍江|兵團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醫(yī)學論文 > 論文投稿 > 正文:醫(yī)學免費論文:微小病變腎病綜合征并發(fā)急性腎衰竭的臨床病理特點
    

醫(yī)學免費論文:微小病變腎病綜合征并發(fā)急性腎衰竭的臨床病理特點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更新:2013-9-27 論文投稿平臺

1.1  研究對象

溫州醫(yī)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腎臟病理室腎活檢確診成人原發(fā)性MCNS共176例,將其中并發(fā)IARF的15例作為研究對象(腎衰組),同時從剩余的無ARF并發(fā)癥的161例中就近腎衰組病理編號隨機抽取15例作為對照(非腎衰組)。

1.2  診斷標準

1.2.1  MCNS的標準:①尿蛋白≥3.5 g/24 h,血白蛋白<30 g/L,符合NS的診斷標準;②排除繼發(fā)性NS,如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腎淀粉樣變、乙肝病毒相關性腎炎和糖尿病腎病等;③腎活檢病理:光鏡腎小球無明顯改變或輕微改變、免疫熒光陰性或僅IgM系膜區(qū)(±~+)沉積和(或)電鏡下僅見彌漫足突融合,腎小球無電子致密物。

1.2.2  IARF的標準:①血清肌酐由正常范圍突然升高至≥177μmol/L;②無明顯的低血容量表現(xiàn),如體位性低血壓或脈壓小;③無明確引起腎小管壞死的誘因[如休克、造影劑或腎毒性藥物(如氨基糖甙類抗生素、含馬兜鈴酸的中草藥方劑等)];無急性小管間質性腎炎、腎靜脈血栓形成或泌尿道梗阻等證據(jù)。

1.3  臨床指標

包括性別、發(fā)病年齡、病程、血壓、水腫程度、尿量、尿蛋白量、血白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血尿素氮/肌酐比值、血脂、尿比重及B超腎臟大小等醫(yī).學全.在.線網(wǎng)站gydjdsj.org.cn。

1.4  腎活檢

經(jīng)皮腎穿刺取得腎活組織,光鏡行常規(guī)HE,PAS,Masson和PASM染色。予常規(guī)直接免疫熒光檢查IgG,IgM,IgA,補體C3和C4,予間接免疫熒光檢查HBsAg和HBcAg。其中,電鏡檢查腎衰組9例(占60%),非腎衰組12例(占80%)。

1.5  治療情況

兩組均使用大劑量糖皮質激素標準療法,腎衰組3例合用環(huán)磷酰胺,2例合用驍悉(馬替麥考酚脂),非腎衰組6例合用環(huán)磷酰胺,1例合用環(huán)孢素;水腫程度較重者聯(lián)合使用袢利尿劑+低分子右旋糖酐或代血漿;兩組均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藥(阿司匹林或潘生丁),高凝傾向者使用肝素類藥物抗凝;其中腎衰組3例行血液透析治療。

1.6  療效評定

根據(jù)血肌酐恢復情況將ARF治療結果分為:治愈(血肌酐降至正常范圍),好轉(血肌酐下降50%以上),無效(不符合上述標準)。NS的療效評定:完全緩解(尿蛋白<0.3 g/24 h),部分緩解(尿蛋白0.3~2.0 g/24 h),無效(尿蛋白>2.0 g/24 h),惡化(尿蛋白較入院時增多)。

1.7  統(tǒng)計學處理方法

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確切概率法。

2  結果

2.1  腎衰組臨床特征與非腎衰組比較

見表1和表2。由表1可見,腎衰組多漿膜腔積液、少尿和低比重尿的發(fā)生率均高于非腎衰組(P<0.01)。由表2可見,腎衰組收縮壓水平、脈壓差、血肌酐和尿素氮值均高于非腎衰組(P<0.01);腎衰組血白蛋白值低于非腎衰組,腎衰組24 h尿蛋白定量和血膽固醇值高于非腎衰組,但兩組相比差異均無顯著性。

2.2  腎活檢結果

2.2.1  腎小球的病理改變:腎衰組15例腎活檢均在ARF發(fā)生后且腎功能未恢復正常時進行,光鏡檢查示腎小球無明顯改變或輕微改變,免疫熒光檢查陰性或僅系膜區(qū)IgM(±~+)沉積,其中9例行電鏡檢查僅見彌漫足突融合;非腎衰組15例光鏡檢查腎小球無明顯改變或輕微改變,免疫熒光檢查陰性或僅系膜區(qū)IgM(±~+)沉積,其中12例行電鏡檢查僅見彌漫足突融合。

2.2.2  腎小管間質的病理改變:見表3。腎衰組腎小管上皮細胞濁腫、腎小管上皮扁平化的發(fā)生率均高于非腎衰組(P <0.01); 腎衰組腎小管腔內蛋白管型的發(fā)生率高于非腎衰組(P <0.05);腎衰組部分可見灶狀或點狀間質水腫,少數(shù)可見間質單個粒細胞浸潤,但與非腎衰組相比差異無顯著性;腎衰組個別見灶狀小管上皮細胞核脫落和灶狀小管上皮細胞鈣化。

2.2.3  腎細小血管的病理改變:腎衰組中1例老年患者見灶狀腎細小動脈透明變性,余無殊。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2017320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實名網(wǎng)站 360認證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