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節(jié) 繃帶包扎與石膏固定
普通繃帶
繃帶借助物理作用,達到固定與治療患部的目的。如固定敷料、出血傷口的加壓包扎、肢體支持與懸吊以及和夾板、石膏一同應用固定骨折等等。運用繃帶包扎機體的各個部位,要求牢固、舒適、整齊、美觀并符合節(jié)約的原則。包扎繃帶是臨床外科最常用的基本技術之一,每個實習生都應很好地掌握。
一、繃帶包扎注意事項
(一) 繃帶包扎前的準備:
包扎部位必須保持清潔干燥,對皮膚皺襞處,如腋下,乳下,腹股溝等處應用棉墊、折疊紗布遮蓋,骨隆突處用棉墊保護。
(二) 繃帶包扎的體位:
在滿足治療目的的前提下,病人位置應盡量舒適。對肢體應保持功能位或所需要的體位。
(三)繃帶選用:
根據(jù)包扎部位選用不同寬度的繃帶。手指需用3厘米寬,手、臂、頭、足用5厘米寬,上臂、腿用7厘米寬,軀體用10厘米寬的繃帶。
(四)包扎操作:
一般應自遠心端向近心端包扎,開始處作環(huán)形兩周固定繃帶頭,以后包扎應使繃帶平貼肢體或軀干,并緊握繃帶勿使落地,包扎時每周用力要均勻適度,并遮過前周繃帶的1/3~1/2,太松易滑脫,太緊易致血運障礙。一般指、趾端最好暴露在外面,以觀察肢體血循環(huán)情況。包扎完畢,要環(huán)形包繞兩周用膠布固定,或?qū)⒖噹Ф怂洪_結扎,但注意打結處不應在傷處及發(fā)炎部、骨突起處、四肢內(nèi)側面、病人坐臥受壓部位及易受摩擦部位。
(五)繃帶拆除:
拆除繃帶應先自固定端,順包扎相反方向松解,兩手相互傳遞繞下,在緊急和繃帶已被
傷口分泌物浸潤干涸時,可用繃帶剪剪開。為了節(jié)約起見,如果繃帶還干凈,可重新卷起再用。
二、繃帶基本包扎方法
(一)環(huán)形包扎法:
用于肢體較小或圓柱形部位,如手、足、腕部及額部,亦用于各種包扎起始時?噹Ь硐蛏,用右手握住,將繃帶展開約8cm(圖1),左拇指將繃帶頭端固定需包扎部位,右手連續(xù)環(huán)形包扎局部,其卷數(shù)按需要而定,用絞布固定繃帶末端。
(二)螺旋形包扎法:
用于周徑近似均等的部位,如上臂、手指等。從遠端開始先環(huán)形包扎兩卷,再向近端呈30°角螺旋形纏繞,每卷重疊前一卷2/3,末端膠布固定(圖2)。在急救缺乏繃帶或暫時固定夾板時每周繃帶不互相掩蓋,稱蛇形包扎法。
(三)螺旋反折包扎法:
用于周徑不等部位,如前臂、小腿、大腿等,開始先做二周環(huán)形包扎,再做螺旋包扎,然后以一手拇指按住卷帶上面正中處,另一手將卷帶自該點反折向下,蓋過前周1/3或2/3。每一次反折須整齊排列成一直線,但每次反折不應在傷口與骨隆突處(圖3)。
圖1 持繃帶的正確姿勢 圖2 螺旋形包扎法 圖3 螺旋反折包扎法
(四)“8”字形包扎法:
用于肩、肘、腕、踝、等關節(jié)部位的包扎和固定鎖骨骨折。以肘關節(jié)為例,先在關節(jié)中部環(huán)形包扎2卷,繃帶先繞至關節(jié)上方,再經(jīng)屈側繞到關節(jié)下方,過肢體背側繞至肢體屈側后再繞到關節(jié)上方,如此反復,呈“8”字連續(xù)在關節(jié)上下包扎,每卷與前一卷重疊2/3,最后在關節(jié)上方環(huán)形包扎2卷,膠布固定(圖4~8)。
圖4~8 身體不同部位“8”字形包扎法
(五)反回包扎法:
用于頭頂、指端和肢體殘端,為一系列左右或前后反回包扎,將被包扎部位全部遮蓋后,再作環(huán)形包扎兩周(圖9)。
圖9 頭部反回包扎法(帽式包扎法)
四、彈性繃帶
彈性繃帶一種由彈性纖維織成的特殊軟繃帶,規(guī)格有7.5cm×225cm,10cm×225cm兩種。主要用于創(chuàng)傷后肢體腫脹、肢體靜脈回流障礙以及四肢淋巴水腫。
石膏繃帶
一、石膏繃帶的作用及制作方法:
石膏繃帶是常用的外固定材料,含脫水硫酸鈣粉末,吸水后具有很強的塑型性,能在短時間內(nèi)逐漸結晶、變硬,維持住原塑型形狀,起到固定作用。
其制作時將天然生石膏即硫酸鈣(CaS042H2O)研碎,在100~200℃中熔炒脫水成熟石膏即脫水硫酸鈣(2CaSO4·H2O)粉末。它在40—42℃溫水中一般要10~20分鐘吸回水分,還原成堅硬的固體,利用這一特性,將熟石膏粉往一平方寸24孔眼的粉漿紗布上 (寬10或20厘米),均勻地鋪2毫米厚度,輕輕卷起,每卷五公尺長,制成后以塑料袋密閉防潮備用。
粘膠石膏繃帶是將膠質(zhì)粘合劑與石膏粉完全混合后牢固地粘附在支撐紗布上而制成。除了石膏完善地粘附在支撐織物上而節(jié)省材料外,繃帶的處理更為清潔舒適,其性能遠比石膏粉繃帶優(yōu)越,目前已廣泛使用。
二、石膏繃帶的應用范圍及禁忌癥:
(一) 應用范圍
1. 骨折和關節(jié)損傷的固定。
2. 骨與關節(jié)結核、化膿性炎癥。
3. 四肢神經(jīng)、血管、肌健、骨病手術后的制動。
4. 軀干和肢體矯形手術后的外固定。
(二) 禁忌癥
1. 確診或可疑傷口有厭氧細菌感染者。
2. 進行性浮腫患者。
3. 全身情況惡劣,如休克病人。
4.嚴重心、肺、肝、腎等疾病患者、孕婦、進行性腹水患者禁用大型石膏。
5. 新生兒、嬰幼兒不宜長期石膏固定。
三、石膏固定前的準備:
(一) 向患者及其家屬說明石膏固定的必要性。
(二) 皮膚應用肥皂水洗凈,若有傷口應換藥。紗布、棉墊都應縱行放置,以避免患肢腫脹后形成環(huán)形壓迫,妨礙患肢血運。紗布、棉墊不應用膠布粘貼在肢體上,以防引起皮炎或皮膚水泡,更不能用繃帶作環(huán)形包扎。
(三) 石膏固定術的各種用具,應準備齊全。如泡石膏繃帶的水桶或水盆、石膏刀、剪、襯墊、卷尺、有色鉛筆等,以求得心應手,忙而不亂。
(四) 參加包扎石膏帶人員,應有明確的分工,如浸泡石膏者,扶托肢體維持功能位置者,進行包扎石膏者。
四、石膏繃帶操作技術和注意事項:
(一) 浸泡石膏繃帶方法:
用水桶或面盆盛以溫水(40~42℃,以手試之,不燙即可),將石膏繃帶輕輕平放于桶內(nèi),使其全部浸透,卷內(nèi)氣泡全部排出后,雙手握石膏繃帶卷兩端緩緩與水面平行取出,用兩手向石膏繃帶卷中央輕輕對擠,擠去多余水分,即可使用(圖10~11)。不可用雙手擰石膏卷,以免石膏漿過多流失,影響固定效果。
圖10 將石膏繃帶平放浸于水中,待氣泡 圖11 擠去石膏繃帶多余水分
全部排出后取出,擠去多余水分。 的正確方法。
(二) 襯墊
石膏無彈性,不墊以襯墊,就易引起組織壓傷。一般而言石膏覆蓋的部位都應覆以襯墊,在骨隆突處和軟組織稀少處尤應加厚。常用襯墊有棉織套筒、棉紙、棉絮墊等(圖12)。
圖12 石膏繃帶固定前,應在骨骼隆起部位先墊棉紙或棉墊。
(三) 固定時應使肢體關節(jié)所處功能位置:
1. 手與腕關節(jié):
(1) 拇指對掌位
(2) 其他手指與拇指成對掌位。
(3) 整個手的功能位即掌指關節(jié)輕度屈曲,手指分開,各指間關節(jié)稍許彎曲,拇指內(nèi)旋正對示指,呈握球姿勢。
(4) 腕關節(jié)背屈15°~30°,向尺側偏斜約10° (在撓骨下端骨折有移位時) 如執(zhí)筆姿式。
(5) 前臂呈中立位。
2. 肘關節(jié): 屈曲90°。
3. 肩關節(jié): 上臂外展50°~70°,肩關節(jié)前屈40°,外旋15°~20°,肘關節(jié)屈90°; 前臂輕度旋前,使拇指尖對準病人鼻尖,石膏包扎后稱“肩人字石膏”。
4. 踝關節(jié):中立位足背伸90°與小腿成直角。
5. 膝關節(jié):屈曲5°~10°,幼童可伸直位。
6. 髖關節(jié):根據(jù)性別,年齡、職業(yè)不同稍有變動,一般外展10°~20°,屈曲10°~15°,石膏包扎后稱“髖人字形石膏”(圖13)。
7. 石膏背心:腹側自胸骨柄至恥骨聯(lián)合,背面自肩胛以下至骶骨部,兩側自肩關節(jié)以下開始直到骨盆(圖14)。
圖13 “髖人字形石膏”圖14 石膏背心
8. 蛙式石膏,適用于嬰幼兒發(fā)育性髖脫位(即先天性髖脫位),施行關節(jié)復位術后的外固定。兩側髖關節(jié)均外展外旋并屈膝90°。
五、石膏繃帶固定類型,
(一) 石膏夾板:
不適宜立即行管型石膏固定的骨與關節(jié)損傷和伴有軟組織腫脹的病人、或不需要管型石膏固定的患者,如骨折內(nèi)固定手術后的輔助外固定,可采用石膏夾板。它是將石膏繃帶根據(jù)需要,定出長短寬窄,在平板上鋪開,來回重疊,上肢8~10層,下肢10~12層,然后從兩頭疊向中間用水浸泡后,用手推摸壓平,放于置襯墊的肢體的伸面與屈面,然后用濕繃帶固定于功能位置(圖15)。優(yōu)點為發(fā)現(xiàn)肢體腫脹可迅速減壓,到腫脹消失再換管型石膏。有時僅用一頁石膏板作臨時固定,叫石膏托。上肢一般在伸面,下肢置于屈面。用石膏托需要包括肢體圓周2/3才能起到一定的固定作用。厚度上肢8~10層,下肢12~14層,方法同石膏夾板(圖16)。
圖15 制作石膏條的方法
圖16 前臂石膏托固定:在前臂背側放上石膏條,用普通繃帶纏繞。
(二) 管型石膏
先將待固定的肢體,置于功能位,由助手扶持,按規(guī)定加墊,必要時先制作石膏托,然后將浸透的石膏繃帶由上而下地,圍繞著固定肢體上均勻滾動,繃帶邊相互重疊1/3,接觸肢體的內(nèi)層石膏繃帶平整,不應有皺褶或繃帶間遺留空隙,更不要纏繞過緊,其基本手法在于石膏繃帶是粘貼上去的,而不是拉緊了再纏上去。為了適應肢體上粗下細,纏繞時應與肢體縱軸呈垂直折疊石膏繃帶于石膏托側,以適應肢體形態(tài)(圖17)。纏繞石膏繃帶時,術者應逐層用手掌均勻撫摸,促使各層緊密接觸,一般要5~8層,如不放置石膏托,則需10~14層。在石膏繃帶邊緣部、關節(jié)部、骨折部應多包2~3層加固。術者,尤其助手,在纏繞過程中不應中途改變肢體的位置及伸屈度,以防折斷石膏,影響固定效果。此外應以手掌托持患肢,禁止抓提,更不應用手按壓,以免局部石膏凹陷形成壓迫,造成肢體血液循環(huán)障礙或產(chǎn)生壓迫性潰瘍。石膏包扎完畢后,應按肢體輪廓進行塑型,以增強石膏繃帶對肢體的固定性能。將邊緣多余部分修整,充分露出不包括在固定范圍內(nèi)的關節(jié)以及指 (趾)以便觀察肢體血循、感覺、運動情況,同時有利它們功能鍛煉(圖18~19)。用紅筆注明診斷,受傷日期和石膏繃帶包扎日期,有創(chuàng)口的可將傷口位置標明或?qū)㈤_窗位置劃好。
圖17 小腿管型石膏:在小腿背側放上石膏托,用石膏繃帶纏繞。
圖18 上肢管型石膏圖19 下肢管型石膏
六、石膏繃帶固定范圍:
石膏對患部的固定有一定范圍,其原則是將患部上、下兩個鄰近的關節(jié)一起固定(表1)。
表1 石膏固定范圍和時間表
骨折部位 | 手 指 | 手 掌 | 腕關節(jié) | 前
臂 | 肘關節(jié) | 上
臂 | 肩關節(jié) | 胸
部 | 腰
部 | 骨
盆 | 髖關節(jié) | 大
腿 | 膝關節(jié) | 小
腿 | 踝關節(jié) | 足
部 | 足
趾 | 固定時間 |
手 指 | △ | - | - | - |
|
|
|
|
|
|
|
|
|
|
|
|
| 4~5周 |
手 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6周 |
腕關節(ji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前 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12周 |
肘關節(ji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 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12周 |
肩關節(ji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胸 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2周 |
腰 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2周 |
骨 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8周 |
髖關節(ji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 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2周 |
膝關節(ji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小 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2周 |
踝關節(jié) |
|
|
|
|
|
|
|
|
|
|
|
|
| - | △ | - | - | 6~8周 |
足 部 |
|
|
|
|
|
|
|
|
|
|
|
|
| - | - | △ | - | 6~8周 |
足 趾 |
|
|
|
|
|
|
|
|
|
|
|
|
| - | - | - | △ | 6~8周 |
注:“△”代表骨折部位,“-”代表固定范圍,“…”代表必要時增加固定的部位。
七、石膏繃帶包扎后處理:
(一) 石膏末干前,潮濕的石膏容易折斷、受壓變形,病人須臥木板床,應用軟枕妥善墊好石膏、冬季注意保溫,可用燈烤、烤爐、電吹風等方法烘干石膏,但應防觸電與灼傷。
(二) 抬高患肢,有助靜脈及淋巴回流。
(三) 注意患肢血液循環(huán)及感覺情況,經(jīng)常觀察指、趾皮膚的顏色、溫度并與健側比較,如有劇痛、麻木、指、趾腫脹、發(fā)冷、蒼白或青紫等,提示血循環(huán)障礙或神經(jīng)受壓,石膏夾板固定者可剪除繃帶,重新固定;管形石膏固定者應將石膏一側或二側沿長軸方向剖開,直到皮膚完全暴露為止,血循改善后,再在其間隙填以棉花用軟繃帶包扎,如不能緩解應折除全部石膏進行檢查。
 醫(yī)學招聘網(wǎng); (四) 病人訴石膏內(nèi)局限性持續(xù)疼痛,經(jīng)觀察不緩解時,為預防壓迫性潰瘍發(fā)生,應在疼痛處“開窗”減壓。
(五) 若需檢查、拆線、換藥行局部石膏“開窗”時,應用棉花紗布將開窗部位填平包扎,以免局部腫脹疼痛,甚至發(fā)生邊緣壓迫性潰瘍。
gydjdsj.org.cn (六) 石膏管型固定后,若因肢體腫脹消退或肌肉萎縮而失去固定作用時,應予重新更換石膏。
(七) 加強患肢功能鍛練,防止和減少肌肉萎縮與關節(jié)僵直。
(八) 石膏內(nèi)皮膚發(fā)癢,禁用木棍,筷子等物伸入抓癢,以免污染手術傷口或?qū)⑵つw抓破導致感染。
(九) 要保護石膏,防止折裂、被水浸濕及大小便污染。
(十) 防止發(fā)生褥瘡,應予翻身擦背。
八、石膏固定的并發(fā)癥:
(一) 壓迫性潰瘍: 石膏塑性不好、襯墊不當可引起壓迫性潰瘍,尤以骨隆起部位,如踝、足跟、髂前上棘、骶骨部等處最易發(fā)生。故于骨隆起部位必須加以軟墊。
(二) 缺血性肌攣縮或肢體壞死, 石膏過緊可能引起靜脈血與淋巴回流受沮,使肢體淤血、腫脹,而導致血循環(huán)障礙不斷加劇。如此惡性循環(huán),若不及時剖開石膏減壓處理,即可產(chǎn)生缺血性肌攣縮或肢體壞死。
(三) 神經(jīng)損傷: 以腓總神經(jīng),尺神經(jīng),橈神經(jīng)較易發(fā)生受壓損傷,故行石膏固定時,腓骨頭、頸部與肘后及后上方均應加以軟墊。
(四) 過敏性皮炎, 極少數(shù)病人包石膏后出現(xiàn)過敏性皮炎,癢、水泡或更嚴重的過敏反應,不宜應用石膏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