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常用的浸出方法 1.煎煮法 指藥材加水煮沸,去渣取汁的一種方法。取適宜的藥材,切碎或粉碎成粉,加水使藥材浸沒,浸泡適宜時間后加熱至沸,保持微沸浸出一定時間,分離煎出液,藥渣依法煎出2~3次,收集各次煎出液,離心或沉降過濾分離異物,低溫濃縮至規(guī)定濃度,再制成各種制劑。以乙醇為浸出溶劑時,應采用回流法以免乙醇損失,同時也有利于安全生產(chǎn)。 本法適用于有效成分能溶于水,且對濕、熱均穩(wěn)定的藥材。此法簡單易行,能煎出大部分有效成分,但煎出液中雜質(zhì)較多,對精制帶來不便,且容易霉變、腐敗。一些不耐熱及揮發(fā)性成分在煎煮過程中易被破壞或揮發(fā)而損失。 【相關鏈接】影響煎煮效果的因素 2.浸漬法 浸漬法是將藥材用適宜的溶劑在常溫或溫熱條件下浸泡,使其有效成分被浸出的一種方法。取適當粉碎的藥材,置于有蓋容器中,溶劑適量,密蓋,時時振搖,在常溫暗處浸漬3~5天或規(guī)定時間,傾取上清液,濾過,壓榨殘渣,合并濾液和壓榨液,靜置24h,濾過即得。 浸漬法適用于帶黏性的藥材、無組織結構的藥材、新鮮及易于膨脹的藥材的浸取,尤其適用于有效成分遇熱易揮發(fā)或易破壞的藥材。但操作時間較長,浸出溶劑用量較大,且往往浸出效率差,有效成分不易完全浸出。故不適用于貴重藥材和有效成分含量低的藥材浸取以及濃度較高的制劑的制備。 3.滲漉法 滲漉法將藥材粉末裝于滲漉器內(nèi),浸出溶劑從滲漉器上部添加,溶劑滲過藥材層往下流動過程中浸出的方法。當溶媒滲過藥粉時,由于浸液比重大而向下移動,上層的溶劑或稀浸液置換其位置,形成了良好的濃度差,使擴散能較好地自然進行。故浸出效果優(yōu)于浸漬法,而且也省略了浸液分離的時間和操作。 該法適用于有毒藥材、有效成分含量較低或貴重藥材的浸出,以及高濃度浸出制劑的制備。但滲漉法對藥材粗細及工藝技術要求較高,掌握不好會影響浸出效果。一般的滲漉工藝如下: 。1)藥材粉碎。藥材滲漉前應適當粉碎。但藥材過細,溶劑流動阻力大,易造成堵塞;也不宜太粗,否則不易壓緊,減少了藥粉與溶劑的接觸面,降低浸出效果。一般用中等粉或粗的粉即可。 (2)藥粉潤濕。藥粉在裝器前一定要先加規(guī)定量的溶劑潤濕,并密閉放置一段時間,使粉末充分膨脹,以免在器內(nèi)膨脹,造成藥粉過緊或上浮,使?jié)B漉不均勻。一般每1000 g藥粉約用600~800 ml溶劑潤濕,放置15min至6h即可。 。3)裝器。取適量脫脂棉,用浸出液潤濕后,輕輕墊鋪在滲漉器的底部,然后將已潤濕膨脹的藥粉分次裝入滲漉器內(nèi),每次投入后均勻壓平。裝完后,用濾紙或紗布將上面覆蓋,并放入一些潔凈的玻璃珠或小石塊等重物,以防止加溶劑時藥粉浮起。 。4)排氣。先打開滲漉器下部浸出液出口的活塞,從上部加入溶劑盡量排除藥材間隙的空氣,待氣體排盡漉液自出口流出時,關閉活塞,并加溶劑至高出藥粉面數(shù)厘米,加蓋放置浸漬24~48h,使溶劑充分滲透擴散,即可打開滲漉器出口進行滲漉。 (5)靜置浸漬。藥材中可溶性成分的溶解需相當時間。在一定情況下,物質(zhì)擴散的量是與時間成正比關系。因此滲漉前應浸漬一段時間,使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并擴散,這樣能使最初漉液中成分含量最多,并能盡量發(fā)揮溶劑的使用效率。 醫(yī)學全在線www.med126.com (6)滲漉。浸漬一定時間后,即可打開出口進行滲漉,要控制滲漉的速度,漉速太快,則有效成分來不及充分滲出和擴散,漉出液濃度低,耗用溶劑多;漉速太慢則影響設備利用率和產(chǎn)量。除另有規(guī)定外,藥典規(guī)定一般以1000 g藥材時流出1~3 ml/min為慢漉,3~5 ml/min為快漉。 (7)漉液的收集和提取。制劑種類不同,漉液的收集和處理是不同的。 【相關鏈接】有關浸出制劑滲漉液的處理 4.回流法 回流法將粉碎后的藥材裝入圓底燒瓶內(nèi),添加溶劑至蓋過藥材,浸泡一定時間,在水浴中加熱,回流浸出至規(guī)定時間,濾出回流液,添加新溶劑再回流2~3次,合并各次回流液,回收溶劑,所得濃縮液再按需要進一步處理。 5.循環(huán)回流浸出法 本法又稱索氏提取法,常用索氏提取器,反復浸出多次的回流法,適用于藥材中有效成分在溶劑中不溶解或藥材質(zhì)地堅硬不易浸出時,為了能用少量溶劑,力求在大量藥材中充分浸出其有效成分,可采用此法。該法加熱浸出時,熱溶劑能連續(xù)進入浸出器與藥材接觸浸出,使浸出過程始終保持著固液兩相最大的濃度梯度。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