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2019年執(zhí)業(yè)藥師考試大綱基礎知識部分于2018年11月27日公布,與2018年大綱無變化。希望考生能及時備考,具體如下:
點擊下載:2019年主管中藥師考試大綱-基礎知識.pdf
中藥學
考試科目單元細分分考試科目中醫(yī)一、醫(yī)學理論(一)四氣1。藥物的作用以四氣12為代表。四氣對臨床用藥的指導意義1 (2)以五味為代表的藥物的作用1 (3)影響升降的因素1。興衰的不同角色。升降對臨床用藥的指導意義1 (4)歸經1。歸經的理論基礎和判定依據(jù)12 1 (5)毒性1。正確對待中藥的毒性。中藥中毒的主要原因。掌握藥物毒性對臨床用藥的指導意義1。2.中藥的配伍和用藥禁忌1。兼容性含義12。兼容內容1。中藥配伍禁忌1。妊娠用藥禁忌13。證候用藥禁忌14。服藥時的飲食禁忌1。3中藥的劑量和用法(1)決定劑量的因素1 (2)用法1。特殊煎制方法12。管理方法1
動詞(verb的縮寫)退燒藥(一)概述1。解熱藥物的性能特點。退燒藥的功效。退燒藥的適用范圍。退燒藥使用注意事項15。解熱藥物的性能特點。退燒藥的功效。退燒藥的適用范圍1。(2)退熱散石膏、知母、天花粉、淡竹葉等。劑量、用法注意事項與同類藥物作用異同1 (3)黃芩、黃連、黃柏、龍膽草、秦皮、苦參、白鮮皮的性質、功效、用途、用法用量、用法注意事項與同類藥物作用不同。
同點續(xù)表(中藥化學)
考試學科 | 單元 | 細目 | 要點 | 考試科目 |
中藥化學 | 一、中藥化學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 (一)中藥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 1.溶劑提取法 | 1 |
2.水蒸氣蒸餾法 | 1 | |||
3.超臨界流體萃取法 | 1 | |||
(二)中藥有效成分的分離方法 | 1.溶劑法 | 1 | ||
2.沉淀法 | 1 | |||
3.結晶法 | 1 | |||
4.膜分離法 | 1 | |||
5.色譜法 | 1 | |||
6.其他方法 | 1 | |||
二、糖和苷類化合物 | (一)糖類化合物 | 1.糖的結構與分類 | 1 | |
2.糖的理化性質 | 1 | |||
(二)苷類化合物 | 1.苷的結構與分類 | 1 | ||
2.苷的理化性質 | 1 | |||
(三)糖和苷的提取 | 1.糖的提取 | 1 | ||
2.苷的提取 | 1 | |||
3.苷元的提取 | 1 | |||
三、醌類化合物 | (一)結構與分類 | 1.苯醌類 | 1 | |
2.萘醌類 | 1 | |||
3.菲醌類 | 1 | |||
4.蒽醌類 | 1 | |||
(二)理化性質 | 1.物理性質 | 1 | ||
2.化學性質 | 1 | |||
(三)提取分離 | 1.蒽醌類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 1 | ||
2.蒽醌類化合物的分離方法 | 1 | |||
(四)實例 | 1.大黃中的主要蒽醌類化合物及其理化性質 | 1 | ||
2.大黃中的主要蒽醌類化合物的提取分離方法 | 1 | |||
四、苯丙素類 | (一)香豆素類 | 1.香豆素的結構與分類 | 1 | |
2.香豆素的理化性質 | 1 | |||
3.香豆素的提取 | 1 | |||
4.實例秦皮中的香豆素類成分 | 1 | |||
(二)木脂素類 | 1.木脂素的結構與分類 | 1 | ||
2.實例五味子中的木脂素類成分 | 1 | |||
五、黃酮類化合物 | (一)結構與分類 | 1.黃酮類化合物的基本骨架 | 1 | |
2.黃酮類化合物的分類及其結構特征 | 1 | |||
3.黃酮類化合物重要成分舉例 | 1 | |||
(二)理化性質 | 1.黃酮類化合物的性狀 | 1 | ||
2.黃酮類化合物的旋光性 | 1 | |||
3.黃酮類化合物的溶解性 | 1 | |||
4.黃酮類化合物的酸堿性 | 1 | |||
5.黃酮類化合物的顯色反應 | 1 | |||
(三)提取分離 | 1.黃酮類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 1 | ||
2.黃酮類化合物的分離方法 | 1 | |||
(四)實例 | 1.槐米中的黃酮類成分 | 1 | ||
2.黃芩中的黃酮類成分 | 1 | |||
3.葛根中的黃酮類成分 | 1 | |||
六、萜類和揮發(fā)油 | (一)萜類 | 1.萜類的結構與分類 | 1 | |
2.環(huán)烯醚萜類的結構特點 | 1 | |||
3.環(huán)烯醚萜類的主要性質 | 1 | |||
4.萜類重要成分舉例 | 1 | |||
(二)揮發(fā)油 | 1.揮發(fā)油的組成 | 1 | ||
2.揮發(fā)油的理化性質 | 1 | |||
3.揮發(fā)油的提取方法 | 1 | |||
4.揮發(fā)油的分離方法 | 1 | |||
5.實例:薄荷揮發(fā)油 | 1 | |||
七、三萜類化合物 | (一)分類及結構特點 | 1.四環(huán)三萜 | 1 | |
2.五環(huán)三萜 | 1 | |||
(二)理化性質 | 1.性狀 | 1 | ||
2.溶解性 | 1 | |||
3.發(fā)泡性 | 1 | |||
4.顏色反應 | 1 | |||
5.水解反應 | 1 | |||
6.溶血作用 | 1 | |||
(三)提取與分離 | 1.提取 | 1 | ||
2.分離 | 1 | |||
(四)實例 | 1.人參中的三萜類化合物 | 1 | ||
2.甘草中的三萜類化合物 | 1 | |||
3.柴胡中的三萜類化合物 | 1 | |||
八、甾體類化合物 | (一)概述 | 1.甾體化合物的結構與分類 | 1 | |
2.甾體化合物的顏色反應 | 1 | |||
(二)強心苷 | 1.強心苷的結構與分類 | 1 | ||
2.強心苷的物理性質 | 1 | |||
3.強心苷的水解反應 | 1 | |||
4.強心苷的顏色反應 | 1 | |||
5.強心苷的提取分離(強心苷提取分離注意事項) | 1 | |||
6.蟾酥中的強心成分 | 1 | |||
7.毛花洋地黃中的強心苷成分 | 1 | |||
(三)甾體皂苷 | 1.甾體皂苷的結構與分類 | 1 | ||
2.甾體皂苷重要成分舉例 | 1 | |||
3.甾體皂苷的理化性質 | 1 | |||
4.甾體皂苷的提取分離 | 1 | |||
(四)膽汁酸 | 1.膽汁酸類成分的結構特征 | 1 | ||
2.膽汁酸類成分的理化性質 | 1 | |||
3.膽汁酸的提取 | 1 | |||
4.中藥牛黃、熊膽中的膽汁酸類成分 | 1 | |||
九、生物堿 | (一)概述 | 1.生物堿的分布 | 1 | |
2.生物堿的存在形式 | 1 | |||
(二)結構與分類 | 1.生物堿的結構與分類 | 1 | ||
2.主要類型生物堿成分舉例 | 1 | |||
(三)理化性質 | 1.生物堿的性狀 | 1 | ||
2.生物堿的旋光性 | 1 | |||
3.生物堿的溶解性 | 1 | |||
4.生物堿的堿性 | 1 | |||
5.生物堿的沉淀反應 | 1 | |||
6.生物堿的顯色反應 | 1 | |||
(四)提取與分離 | 1.生物堿的提取 | 1 | ||
2.生物堿的分離 | 1 | |||
(五)色譜檢識 | 薄層色譜法 | 1 | ||
(六)實例 | 1.麻黃中的主要生物堿成分 | 1 | ||
2.黃連中的主要生物堿成分 | 1 | |||
3.洋金花中的主要生物堿成分 | 1 | |||
4.苦參中的主要生物堿成分 | 1 | |||
5.漢防已中的主要生物堿成分 | 1 | |||
6.烏頭(附子)中的主要生物堿成分 | 1 | |||
7.馬錢子中的主要生物堿成分 | 1 | |||
十、鞣質 | (一)鞣質的結構與分類 | 1.鞣質的結構 | 1 | |
2.鞣質的分類 | 1 | |||
(二)鞣質的理化性質 | 1.鞣質的物理性質 | 1 | ||
2.鞣質的化學性質 | 1 | |||
(三)鞣質的提取與分離 | 1.鞣質的提取 | 1 | ||
2.鞣質的分離 | 1 | |||
十一、其他成分 | (一)脂肪酸類化合物 | 1.結構分類 | 1 | |
2.理化性質 | 1 | |||
(二)氨基酸、蛋白質和酶 | 1.氨基酸的理化性質 | 1 | ||
2.蛋白質和酶的理化性質 | 1 |
續(xù)表(方劑學)
考試學科 | 單元 | 細目 | 要點 | 考試科目 |
方 劑 學 | 一、概述 | (一)方劑與治法 | 1.方劑與治法的關系 | 1 |
2.常用治法 | 1 | |||
(二)方劑的組成與變化 | 1.方劑配伍的目的 | 1 | ||
2.方劑的組方原則 | 1 | |||
3.方劑的變化形式 | 1 | |||
(三)常用劑型 | 常用劑型的特點及臨床意義 | 1 | ||
二、解表劑 | (一)概述 | 1.解表劑的適用范圍 | 1 | |
2.解表劑的應用注意事項 | 1 | |||
(二)辛溫解表 | 1.桂枝湯的組方原理、加減化裁及其與麻黃湯的鑒別應用 | 1 | ||
2.九味羌活湯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 1 | |||
3.小青龍湯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 1 | |||
(三)辛涼解表 | 1.銀翹散的組方原理、加減化裁及其與桑菊飲的鑒別應用 | 1 | ||
2.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的組方原理、加減化裁 | 1 | |||
3.柴葛解肌湯的組方原理 | 1 | |||
(四)扶正解表 | 1.敗毒散的組方原理、加減化裁及其與參蘇飲的鑒別應用 | 1 | ||
2.麻黃細辛附子湯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 1 | |||
三、瀉下劑 | (一)概述 | 1.瀉下劑的適用范圍 | 1 | |
2.瀉下劑的應用注意事項 | 1 | |||
(二)寒下 | 1.大承氣湯的組方原理及其與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的鑒別應用 | 1 | ||
2.大黃牡丹湯的組方原理 | 1 | |||
(三)溫下 | 溫脾湯的組方原理及其與大黃附子湯的鑒別應用 | 1 | ||
(四)潤下 | 1.麻子仁丸的組方原理 | 1 | ||
2.濟川煎的組方原理及其與麻子仁丸的鑒別應用 | 1 | |||
(五)逐水 | 十棗湯的組方原理及應用注意事項 | 1 | ||
(六)攻補兼施 | 1.黃龍湯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 1 | ||
2.增液承氣湯的組方原理 | 1 | |||
四、和解劑 | (一)概述 | 1.和解劑的適用范圍 | 1 | |
2.和解劑的應用注意事項 | 1 | |||
(二)和解少陽 | 1.小柴胡湯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 1 | ||
2.大柴胡湯的組方原理及其與小柴胡湯的鑒別應用 | 1 | |||
3.蒿芩清膽湯的組方原理 | 1 | |||
(三)調和肝脾 | 1.四逆散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 1 | ||
2.逍遙散的組方原理、加減化裁及其與四逆散的鑒別應用 | 1 | |||
3.痛瀉要方的組方原理及其與逍遙散的鑒別應用 | 1 | |||
(四)調和腸胃 | 半夏瀉心湯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 1 | ||
五、清熱劑 | (一)概述 | 1.清熱劑的適用范圍 | 1 | |
2.清熱劑的應用注意事項 | 1 | |||
(二)清氣分熱 | 1.白虎湯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 1 | ||
2.竹葉石膏湯的組方原理及其與白虎湯的鑒別應用 | 1 | |||
(三)清營涼血 | 1.清營湯的組方原理 | 1 | ||
2.犀角地黃湯的組方原理及其與清營湯的鑒別應用 | 1 | |||
(四)清熱解毒 | 1.黃連解毒湯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 1 | ||
2.涼膈散的組方原理 | 1 | |||
3.普濟消毒飲的組方原理及其與銀翹散的鑒別應用 | 1 | |||
4.仙方活命飲的組方原理及其與五味消毒飲的鑒別應用 | 1 | |||
(五)清臟腑熱 | 1.導赤散的組方原理 | 1 | ||
2.龍膽瀉肝湯的組方原理 | 1 | |||
3.左金丸的組方原理及其與龍膽瀉肝湯的鑒別應用 | 1 | |||
4.清胃散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 1 | |||
5.玉女煎的組方原理及其與清胃散的鑒別應用 | 1 | |||
6.瀉白散的組方原理及其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的鑒別應用 | 1 | |||
7.葦莖湯的組方原理 | 1 | |||
8.葛根黃芩黃連湯的組方原理 | 1 | |||
9.芍藥湯的組方原理及其與白頭翁湯的鑒別應用 | 1 | |||
(六)清虛熱 | 1.青蒿鱉甲湯的組方原理 | 1 | ||
2.當歸六黃湯的組方原理 | 1 | |||
六、祛暑劑 | (一)概述 | 1.祛暑劑的適用范圍 | 1 | |
2.祛暑劑的應用注意事項 | 1 | |||
(二)祛暑解表 | 香薷散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 1 | ||
(三)祛暑利濕 | 六一散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 1 | ||
(四)清暑益氣 | 清暑益氣湯的組方原理及其與竹葉石膏湯的鑒別應用 | 1 | ||
七、溫里劑 | (一)概述 | 1.溫里劑的適用范圍 | 1 | |
2.溫里劑的應用注意事項 | 1 | |||
(二)溫中祛寒 | 1.理中丸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 1 | ||
2.小建中湯的組方原理、加減化裁及其與理中丸的鑒別應用 | 1 | |||
3.吳茱萸湯的組方原理及其與理中丸、左金丸的鑒別應用 | 1 | |||
(三)回陽救逆 | 四逆湯的組方原理、加減化裁及其與參附湯的鑒別應用 | 1 | ||
(四)溫經散寒 | 1.當歸四逆湯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 1 | ||
2.黃芪桂枝五物湯的組方原理及其與當歸四逆湯的鑒別應用 | 1 | |||
3.陽和湯的組方原理及其與仙方活命飲的鑒別應用 | 1 | |||
八、補益劑 | (一)概述 | 1.補益劑的適用范圍及配伍規(guī)律 | 1 | |
2.補益劑的應用注意事項 | 1 | |||
(二)補氣 | 1.四君子湯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 1 | ||
2.參苓白術散的組方原理及其與四君子湯的鑒別應用 | 1 | |||
3.補中益氣湯的組方原理 | 1 | |||
4.生脈散的組方原理及其與竹葉石膏湯的鑒別應用 | 1 | |||
5.玉屏風散的組方原理及其與桂枝湯的鑒別應用 | 1 | |||
6.完帶湯的組方原理及其與參苓白術散的鑒別應用 | 1 | |||
(三)補血 | 1.四物湯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 1 | ||
2.當歸補血湯的組方原理 | 1 | |||
3.歸脾湯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 1 | |||
(四)氣血雙補 | 1.炙甘草湯的組方原理、加減化裁及其與生脈散的鑒別應用 | 1 | ||
2.八珍湯的組方原理及其與十全大補湯、人參養(yǎng)榮湯的鑒別應用 | 1 | |||
(五)補陰 | 1.六味地黃丸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 1 | ||
2.大補陰丸的組方原理、加減化裁及其與六味地黃丸的鑒別應用 | 1 | |||
3.一貫煎的組方原理及其與逍遙散的鑒別應用 | 1 | |||
(六)補陽 | 腎氣丸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 1 | ||
(七)陰陽雙補 | 1.地黃飲子的組方原理 | 1 | ||
2.七寶美髯丹的組方原理 | 1 | |||
九、固澀劑 | (一)概述 | 1.固澀劑的適用范圍 | 1 | |
2.固澀劑的應用注意事項 | 1 | |||
(二)固表止汗 | 牡蠣散的組方原理及其與玉屏風散的鑒別應用 | 1 | ||
(三)澀腸固脫 | 1.真人養(yǎng)臟湯的組方原理 | 1 | ||
2.四神丸的組方原理及其與理中丸的鑒別應用 | 1 | |||
(四)澀精止遺 | 1.金鎖固精丸的組方原理 | 1 | ||
2.桑螵蛸散的組方原理 | 1 | |||
(六)固崩止帶 | 1.固沖湯的組方原理 | 1 | ||
2.易黃湯的組方原理及其與完帶湯的鑒別應用 | 1 | |||
十、安神劑 | (一)概述 | 1.安神劑的適用范圍 | 1 | |
2.安神劑的應用注意事項 | 1 | |||
(二)重鎮(zhèn)安神 | 朱砂安神丸的組方原理 | 1 | ||
(三)滋養(yǎng)安神 | 1.酸棗仁湯的組方原理 | 1 | ||
2.天王補心丹的組方原理及其與柏子養(yǎng)心丸的鑒別應用 | 1 | |||
十一、開竅劑 | (一)概述 | 1.開竅劑的適用范圍 | 1 | |
2.開竅劑的應用注意事項 | 1 | |||
(二)涼開 | 1.安宮牛黃丸的組方原理及其與牛黃清心丸的鑒別應用 | 1 | ||
2.至寶丹與安宮牛黃丸、紫雪的鑒別應用 | 1 | |||
(三)溫開 | 蘇合香丸的組方原理 | 1 | ||
十二、理氣劑 | (一)概述 | 1.理氣劑的適用范圍 | 1 | |
2.理氣劑的應用注意事項 | 1 | |||
(二)行氣 | 1.越鞠丸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 1 | ||
2.枳實薤白桂枝湯的組方原理及其與瓜蔞薤白白酒湯、瓜蔞薤白半夏湯的鑒別應用 | 1 | |||
3.半夏厚樸湯的組方原理 | 1 | |||
4.天臺烏藥散的組方原理 | 1 | |||
5.暖肝煎的組方原理 | 1 | |||
(三)降氣 | 1.蘇子降氣湯的組方原理 | 1 | ||
2.定喘湯的組方原理 | 1 | |||
3.旋覆代赭湯的組方原理 | 1 | |||
4.橘皮竹茹湯的組方原理 | 1 | |||
十三、理血劑 | (一)概述 | 1.理血劑的適用范圍及配伍規(guī)律 | 1 | |
2.理血劑的應用注意事項 | 1 | |||
(二)活血祛瘀 | 1.桃核承氣湯的組方原理 | 1 | ||
2.血府逐瘀湯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 1 | |||
3.補陽還五湯的組方原理 | 1 | |||
4.復元活血湯的組方原理及其與血府逐瘀湯的鑒別應用 | 1 | |||
5.七厘散的組方原理 | 1 | |||
6.溫經湯的組方原理 | 1 | |||
7.生化湯的組方原理及其與溫經湯的鑒別應用 | 1 | |||
8.失笑散的組方原理及其與金鈴子散的鑒別應用 | 1 | |||
9.桂枝茯苓丸的組方原理及其與鱉甲煎丸的鑒別應用 | 1 | |||
(三)止血 | 1.十灰散的組方原理 | 1 | ||
2.咳血方的組方原理 | 1 | |||
3.小薊飲子的組方原理 | 1 | |||
4.槐花散的組方原理 | 1 | |||
5.黃土湯的組方原理及其與歸脾湯的鑒別應用 | 1 | |||
十四、治風劑 | (一)概述 | 1.治風劑的適用范圍 | 1 | |
2.治風劑的應用注意事項 | 1 | |||
(二)疏散外風 | 1.川芎茶調散的組方原理及其與九味羌活湯的鑒別應用 | 1 | ||
2.大秦艽湯的組方原理 | 1 | |||
3.牽正散的組方原理 | 1 | |||
4.小活絡丹的組方原理 | 1 | |||
5.消風散的組方原理及其與防風通圣散的鑒別應用 | 1 | |||
(三)平息內風 | 1.羚角鉤藤湯的組方原理 | 1 | ||
2.鎮(zhèn)肝熄風湯的組方原理 | 1 | |||
3.天麻鉤藤飲的組方原理及其與鎮(zhèn)肝熄風湯的鑒別應用 | 1 | |||
4.大定風珠的組方原理 | 1 | |||
十五、治燥劑 | (一)概述 | 1.治燥劑的適用范圍 | 1 | |
2.治燥劑的應用注意事項 | 1 | |||
(二)輕宣外燥 | 1.杏蘇散的組方原理 | 1 | ||
2.桑杏湯的組方原理及其與桑菊飲的鑒別應用 | 1 | |||
3.清燥救肺湯的組方原理及其與桑杏湯的鑒別應用 | 1 | |||
(三)滋陰潤燥 | 1.增液湯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 1 | ||
2.麥門冬湯的組方原理及其與炙甘草湯、清燥救肺湯的鑒別應用 | 1 | |||
3.百合固金湯的組方原理及其與咳血方的鑒別應用 | 1 | |||
4.養(yǎng)陰清肺湯的組方原理 | 1 | |||
十六、祛濕劑 | (一)概述 | 1.祛濕劑的適用范圍 | 1 | |
2.祛濕劑的應用注意事項 | 1 | |||
(二)燥濕和胃 | 1.平胃散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 1 | ||
2.藿香正氣散的組方原理及其與香薷散的鑒別應用 | 1 | |||
(三)清熱祛濕 | 1.茵陳蒿湯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 1 | ||
2.八正散的組方原理及其與小薊飲子的鑒別應用 | 1 | |||
3.三仁湯的組方原理 | 1 | |||
4.甘露消毒丹的組方原理及其與三仁湯的鑒別應用 | 1 | |||
5.連樸飲的組方原理 | 1 | |||
6.二妙散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 1 | |||
(四)利水滲濕 | 1.五苓散的組方原理、加減化裁及其與豬苓湯的鑒別應用 | 1 | ||
2.防己黃芪湯的組方原理及其與玉屏風散的鑒別應用 | 1 | |||
(五)溫化寒濕 | 1.苓桂術甘湯的組方原理 | 1 | ||
2.真武湯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 1 | |||
3.實脾散的組方原理及其與真武湯的鑒別應用 | 1 | |||
4.萆薢分清飲的組方原理 | 1 | |||
(六)祛風勝濕 | 1.羌活勝濕湯的組方原理 | 1 | ||
2.獨活寄生湯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 1 | |||
十七、祛痰劑 | (一)概述 | 1.祛痰劑的適用范圍及配伍規(guī)律 | 1 | |
2.祛痰劑的應用注意事項 | 1 | |||
(二)燥濕化痰 | 1.二陳湯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 1 | ||
2.溫膽湯的組方原理、加減化裁及其與蒿芩清膽湯的鑒別應用 | 1 | |||
(三)清熱化痰 | 1.清氣化痰丸的組方原理 | 1 | ||
2.小陷胸湯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 1 | |||
3.滾痰丸的組方原理 | 1 | |||
(四)潤燥化痰 | 貝母瓜蔞散的組方原理 | 1 | ||
(五)溫化寒痰 | 三子養(yǎng)親湯的組方原理 | 1 | ||
(六)治風化痰 | 1.止嗽散的組方原理 | 1 | ||
2.半夏白術天麻湯的組方原理 | 1 | |||
十八、消食劑 | (一)概述 | 1.消食劑的適用范圍 | 1 | |
2.消食劑的應用注意事項 | 1 | |||
(二)消食化滯 | 1.保和丸的組方原理 | 1 | ||
2.枳實導滯丸的組方原理 | 1 | |||
(三)健脾消食 | 1.健牌丸的組方原理及其與參苓白術散的鑒別應用 | 1 | ||
2.枳實消痞丸的組方原理 | 1 | |||
十九、驅蟲劑 | 烏梅丸的組方原理 | 1 |
注:
1.組方原理指據(jù)證審機、立法遣藥、合理配伍的邏輯聯(lián)系。
2.加減化裁主要指《方劑學》教材中涉及的常用加減、附方。
3.鑒別應用指兩首或兩首以上方劑在主治、組成、配伍、功用等方面的對比分析。
4.凡大綱中涉及的方劑,考生均應掌握其組成、用法、功用、主治。
衛(wèi)生資格導航 | ||||||
考試簡介 | 考試動態(tài) | 考試大綱 | 政策解析 | 報名時間 | 報名入口 | 考試題庫 |
準考證 | 成績查詢 | 合格證書 | 內科主治醫(yī)師 | 外科主治醫(yī)師 | 婦產科主治醫(yī)師 | 兒科主治醫(yī)師 |
全科主治醫(yī)師 | 初級護師 | 主管護師 | 初級藥師 | 主管藥師 | 檢驗師 | 主管檢驗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