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一 職員薛某,年近四旬。1972年3月間患泄瀉。一日三、四次,便下稀溏,腹鳴之聲隔衣可聞。且不可進食葷腥,稍涉油膩,則便泄次數(shù)立增。某醫(yī)院斷為慢性腸炎,服藥未效。余見其面色蒼白帶青,脈象弦細。初以為脾虛,予健脾之劑數(shù)帖亦未好轉。后改由他醫(yī)給予gydjdsj.org.cn/pharm/脾。腎雙補湯藥,連服一月病證依舊。仍來余處索方,余仔細推敲,反復揣摩。見患者情志反常,多郁易怒。且詢知便泄之前,腹中脹急絞痛,刻不容緩;便泄之時,一傾而出,氣屎俱下;泄后腹痛全失。過~、二小時,腹又漸痛,痛又漸重,重極則復瀉。由此悟及本病為精神性大腸功能紊亂所致,中醫(yī)所渭肝旺犯脾之候。即投痛瀉要方:
囑服三劑,并暫戒葷腥房幃。服二帖后,病情大減,自以為久瀉之后,需補營養(yǎng),大吃油膩葷物,竟亦未見增病。服畢又予三帖,仍囑淡食以調之,清心以守之。從此安然矣。
例二 某局黨委徐副書記,初受其職即重任獨肩,辛苦勞碌自不待言。漸覺腹中氣脹作嗚,時或疼痛急迫,痛輒欲便,得便則痛緩脹減,移時復作如初。是故大便日行五、六次,然皆成形,并不稀溏。曾在某區(qū)中心醫(yī)院診斷為腸炎,服抗生素二十余日,病不少減。于1973年5月5日來診。脈細軟而弦,略偏于浮,指下澄清不濁,舌質淡紅帶嫩,苔薄凈。審證合脈,顯系木盛犯土,脾受肝制之象。肝為將軍之官,藏血之臟,體陰而用陽。謀慮太過,不僅心脾受損.抑且肝氣必滯,肝血必傷。血虛不能濡gydjdsj.org.cn/hushi/養(yǎng)其體,氣滯不能條暢其志,則其用必亢。犯胃乘脾,勢所宜然。因疏痛瀉要方:
炒白芍15g 焦白術9g 陳皮12g 防風4.5g
服二帖,諸證如失。
按:痛瀉要方乃劉草窗治肝脾不和、肝旺犯脾而致泄瀉之名方。余臨證中每遇此證,即用此方,投劑輒應。然所見癥狀及術芍用量,諸書不一,與余臨證所見亦不全同。欲明此二者,先須識得本方治病之機理。江西中醫(yī)學院張海峰顧問分析本方極為透徹:“本方配伍的重點是抑木,本方主治腹痛泄瀉,痛則欲便,便則痛減,腸鳴脈弦,一派肝氣橫逆、乘克脾土的癥狀,脾土受害是明顯的,但不一定是虛象”。
據此認識,方中諸藥之用量,應以抑木止痛之白芍為君,制肝解痙,使驕者挫,橫者平。以疏調脾胃滯氣之陳皮為臣,白術、防風佐之;若兼風氣內盛,郁滯不散者,則以防風為臣,白術、陳皮佐之;如脾虛之象顯著者,則臣以白術。
《成方切用》引吳鶴皋(景岳同)方用白術三兩,白芍二兩,陳皮兩半,防風一兩。白術重于自芍,似與肝旺犯脾、木強而中土受制之機理不合。當屬土虛為甚、木旺次之者所宜。雖同是土虛與木旺,而病之因果不同,而用藥之分量亦隨之不同,是謂隨機應變者也。
《湯頭歌訣》用白芍四兩,白術三兩,陳皮兩半,防風一兩。適用于木氣強盛而兼脾虛之證候。
本方證候特點首在于痛與瀉。初起腹中綿綿作痛,腸鳴回轉,愈痛愈劇。痛甚則瀉,瀉下極爽,有時氣屎俱下,一傾而出。瀉后腹痛顯減,移時復作如前,痛甚再瀉。如此周而復始,循環(huán)往復。一日數(shù)次,多則十余次。此因肝氣郁而不伸故痛,郁甚則痛甚,郁極從大腸奪路而出故便泄。泄則肝氣暫疏,故腹痛頓挫而暫緩。此其一。
其二,此病之起因,每與精神情志關系密切,故患者發(fā)病前,往往具有精神情志變動過程。
其三,痛與瀉雖甚雖久,而患者每每胃納不減,體力不衰。自有別于中土虛弱之慢性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