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用《傷寒論》淺識
作者:曲淑芹(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風濕免疫科)
總結《傷寒論》的學習過程,主要經(jīng)歷初期朦朧、學以致用、逐步融會貫通三個階段,在此略談經(jīng)驗教訓,愿與學者共勉。
初學《傷寒論》,首先學習張仲景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對于其內容不能理解的部分作為存疑,很多內容只能是單純字面理解,因為有些理論臨床知識只有通過臨證才能逐漸理解。如第1條:“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以“脈浮、頭項強痛、惡寒”覆蓋傷寒、中風共同表現(xiàn)。第230條:“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
柴胡湯!眱H一句“舌上白苔”,提示與
大柴胡湯證、承氣湯證等相鑒別;第301條:“少陰病,始得之,反
發(fā)熱,脈沉者,
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用“反”字、“脈沉”,以表明不同于太陽表證。如此,比比皆是,必須逐字逐句地認真地學習,學習《傷寒論》選讀后,最好盡早反復通讀全篇,并盡可能地背誦,背誦的內容越多越好,將為進一步理解、學習、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有了一定臨床實踐經(jīng)驗后,《傷寒論》方證等內容的學習應用也并不是孤立的,與中醫(yī)診療整體水平相輔相成,在八綱辨證、六經(jīng)辨證、臟腑辨證等交互運用基礎上,結合具體病例,從《傷寒論》全篇前后縱橫等方面反復研討學習。在臨床應用時,方證對應是基本的方法,進一步應用病機辨證、體質辨證等方法,反復實踐、反復學習,結合前輩的經(jīng)驗,加上自己的體會而生頓悟。方證對應在此僅例舉原文第12條、13條、62條、181條,以示其他!疤栔酗L,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瑟瑟惡寒,淅淅發(fā)熱,鼻鳴干嘔者,
桂枝湯主之!薄疤柌,
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者,
桂枝湯主之。”“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
杏子甘草石膏湯!薄皞,脈浮滑,此表里俱熱,
白虎湯主之。”方證對應,師其法,泥其方,臨證過程漸貫通。臨床上什么時候用麻黃石膏、什么時候用
知母石膏,要注意臨床表現(xiàn)與藥物相對的必然聯(lián)系,臨床表現(xiàn)與藥物治療之間沒有客觀可見的媒介,而是由病機和治法作為橋梁,同是清熱法,麻黃石膏或知母石膏的選擇有別。中醫(yī)學術精華的某些可貴部分是以經(jīng)驗的形式保留在老中醫(yī)手中的,故既要師其法,又要泥其方。在臨證經(jīng)驗相當豐富后,融會貫通,有了達到臨床療效更好的治療方法,才能師其法而不泥其方,繼承而創(chuàng)新。要學懂《傷寒論》,臨床實踐和跟師學習必不可少。針對病機體質辨證,是在方證對應基礎上的認識深化,如第53、277、101條等,“病人臟無他病,時發(fā)熱
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wèi)氣不和也。先其時發(fā)汗則與愈,宜桂枝湯!薄白岳豢收,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薄皞酗L,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狈阶C應用范圍不局限于條文本身,營衛(wèi)不調證候用桂枝湯;脾
腎陽虛證候用四逆輩;邪郁少陽樞機不利證候用
小柴胡湯。
以《傷寒論臨證指要》為例,劉渡舟教授論
苓桂術甘湯證,在理論臨床上達到融會貫通境界,苓桂術甘湯證功效為甘淡利水,
養(yǎng)心安神,行肺之治節(jié),補脾厚土。四味藥配伍精當,大有千軍萬馬之聲勢,臨床療效驚人。苓桂術甘湯證臨床應用特征,第一是水色,面部黧黑,或是水斑,面部有類似“色素沉著”之黑斑;第二是水舌,舌苔水滑欲滴;第三是脈象,脈沉弦、或只弦、或只沉、或結。個人在臨床上,對某些慢性疾病中見有上述特征者,也屢用屢效。
自己曾在背誦《傷寒論》某些條文時,自作主張作只背誦方證內容,“段章取義”。如第82條:“太陽病發(fā)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fā)熱,心下悸,頭眩,身目閏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鄙米匀サ簟疤柌“l(fā)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字句,表面上的學習,忽略了深層次的相互關聯(lián)的內容。學習劉渡舟《傷寒論臨證指要》后,才豁然明白。劉渡舟教授以氣化學說解釋,太陽為寒水之經(jīng),本寒而標熱,中見少陰之熱化,古人認為太陽標本氣異,故從本、從標兩從之。然而,寒水雖為太陽之本,但它能發(fā)生標陽之熱,因為太陽的中氣是少陰,少陰之氣為熱,而與太陽膀胱相通,所以它能溫化寒水變?yōu)闅猓瑒t外出太陽,達于體表,布于全身,而起到固表抗邪的作用,可以說氣從水生,水由氣化,兩者相互為用,達成陰陽表里之關系,亦見太陽幾賴中氣的氣化功能而成生理作用,為此,在太陽病中也出現(xiàn)較多的少陰寒證,如第29條的
四逆湯證、第61條的干
姜附子湯證、第82條的真武湯證等,這和太陽的中氣少陰陽虛氣化不及有著千絲萬縷的內在聯(lián)系。
要了解標本中氣含義,就要學習《內經(jīng)》的相關內容。如《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見之下,氣之不標也。”《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
借禪宗唯信大師語比喻學習《傷寒論》境界:“三十年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即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睂W習《傷寒論》,初學階段重點在背誦,臨床上以應用《傷寒論》為中心,讀經(jīng)典,廣博諸家,跟師學習,在中醫(yī)學理論指導下,不斷積累臨證經(jīng)驗,才能學懂《傷寒論》,并逐步地融會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