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78.論火不歸原治法
    

醫(yī)學衷中參西錄:78.論火不歸原治法

方書謂下焦之火生于命門,名為陰分之火,又謂之龍雷之火,實膚淺之論也。下焦之火為先天之元陽,生于氣海之元氣。蓋就其能撐持全身論,則為元氣;就其能溫暖全身論,則為元陽。此氣海之元www.gydjdsj.org.cn/rencai/陽,為人生命之本源,無論陰分、陽分之火,皆于此肇基。氣…

方書謂下焦之火生于命門,名為陰分之火,又謂之龍雷之火,實膚淺之論也。下焦之火為先天之元陽,生于氣海之元氣。蓋就其能撐持全身論,則為元氣;就其能溫暖全身論,則為元陽。此氣海之元www.gydjdsj.org.cn/rencai/陽,為人生命之本源,無論陰分、陽分之火,皆于此肇基。氣海,純系脂膜護繞摶結而成。

其脂膜旁出一條,與脊骨自下數第七節(jié)相連。夾其七節(jié)兩旁,各有一穴,《內經》謂七節(jié)之旁中有小心也。而氣海之元陽由此透入脊中,因元陽為生命之本,故于元陽透脊之處謂之命門。由斯觀之,命門之實用,不過為氣海司管鑰之職,下焦之火,仍當屬于氣海之元陽。論下焦之火上竄不歸原,亦氣海元陽之浮越也。

然其病渾名火不歸原,其病因原有數端,治法各有所宜,爰詳細臚列于下。

有氣海元氣虛損,不能固攝下焦氣化,致元陽因之浮越者。其脈尺弱寸強,浮大無根。其為病,或頭目眩暈,或面紅耳熱,或心熱怔忡,或氣粗息賁。宜治以凈萸肉、生山藥各一兩,人參、玄參、代赭石、生龍骨、生牡蠣各五錢。心中發(fā)熱者,酌加生地黃天冬各數錢,補而斂之,鎮(zhèn)而安之,元陽自歸其宅也。

方中用赭石者,因人參雖饒有溫補之性,而力多上行,與赭石并用,則力專下注,且赭石重墜之性,又善佐龍骨、牡蠣以潛陽也。有下焦真陰虛損,元陽無所系戀而浮越者。其脈象多弦數,或重按無力。其證時作灼熱,或口苦舌干,或喘嗽連連。宜用生山藥、熟地黃各一兩,玄參、生龍骨、生牡蠣、生板、甘枸杞各五錢,生杭芍三錢,生內金、甘草各錢半。此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也。

若其下焦陰分既虛,而陽分亦微有不足者,其人上焦常熱,下焦間有覺涼之時,宜治以《金匱》崔氏八味丸,以生地易熟地(原方干地黃即是藥局中生地),更宜將茯苓、澤瀉分量減三分之二,將丸劑一料,分作湯藥八劑服之。

有氣海元陽大虛,其下焦又積有沉寒錮冷,逼迫元陽如火之將滅,而其焰轉上竄者。其脈弦遲細弱,或兩寸浮分似有力。其為證∶心中煩躁不安,上焦時作灼熱,而其下焦轉覺涼甚,或常作泄瀉。宜用烏附子、人參、生山藥各五錢,凈萸肉、胡肉各四錢,赭石、生杭芍、懷牛膝各三錢,云苓片、甘草各錢半。泄瀉者宜去赭石。此方書所謂引火歸原之法也。方中用芍藥者,非以解上焦之熱,以其與參、附并用,大能收斂元陽,下歸其宅。然引火歸www.gydjdsj.org.cn/zhicheng/原之法,非可概用于火不歸原之證,必遇此等證與脈,然后可用引火歸原之法,又必須將藥晾至微溫,然后服之,方與上焦之燥熱無礙。

有因沖氣上沖兼胃氣上逆,致氣海元陽隨之浮越者。其脈多弦長有力,右部尤甚,李士材脈訣歌括所謂直上直下也。其證覺胸中滿悶煩熱,時作呃逆,多吐痰涎,劇者覺痰火與上沖之氣杜塞咽喉,幾不能息。

宜治以拙擬降胃鎮(zhèn)沖湯(方見“論沖氣上沖之病因病狀病脈及治法”一節(jié)),俾沖、胃之氣下降,而諸病自愈矣。

有因用心過度,心中生熱,牽動少陽相火(即膽肝中所寄之相火),上越且外越者。其脈寸關皆有力,多兼滑象,或脈搏略數。其為病∶心中煩躁不安,多生疑惑,或多忿怒,或覺熱起脅下,散于周身。治用生懷山藥細末六七錢,煮作粥,晨間送服芒硝三錢,晚送服西藥臭剝兩瓦。蓋芒硝咸寒,善解心經之熱,以開心下熱痰(此證心下多有熱痰);臭剝性亦咸寒,能解心經之熱,又善制相火妄動。至送以山藥粥者,因咸寒之藥與脾胃不宜,且能耗人津液,而山藥則善于養(yǎng)脾胃、滋津液,用之送服硝、剝,取其相濟以成功,猶《金匱》之硝石礬石散送以大麥粥也。

有因心肺脾胃之陽甚虛,致寒飲停于中焦,且溢于膈上,逼迫心肺脾胃之陽上越兼外越者。其脈多弦遲細弱,六部皆然,又間有浮大而軟,按之豁然者。其現證∶或目眩耳聾,或周身發(fā)熱,或覺短氣,或咳喘,或心中發(fā)熱,思食鮮果,而食后轉覺心中脹滿病加劇者。宜用拙擬理飲湯。服數劑后,心中不覺熱、轉覺涼者,去芍藥;蛴X氣不足者,加生箭 三錢。此證如此治法,即方書所謂用溫燥健補脾胃之藥可以制伏相火。不知其所伏者非相火,實系溫燥之藥能掃除寒飲,而心肺脾胃之陽自安其宅也。

上所列火不歸原之證,其病因雖不同,而皆系內傷。至外感之證,亦有火不歸原者,傷寒、溫病中之戴陽證是也。其證之現狀∶面赤、氣粗、煩躁不安,脈象雖大,按之無力,又多寸盛尺虛。此乃下焦虛寒孤陽上越之危候,頗類寒溫中陰極似陽證。然陰極似陽,乃內外異致,戴陽證乃上下異致也。宜用《傷寒論》通脈四逆湯,加蔥、加人參治之(原方原謂面赤者加蔥,面赤即戴陽證)。

特是戴陽之證不一。使果若少陰脈之沉細,或其脈非沉細而按之指下豁然毫無根柢,且至數不數者,方可用通脈四逆湯方。若脈沉細而數或浮大而數者,其方即斷不可用。曾治王××,年四十余,身形素虛,傷寒四五日間,延為診視。其脈關前洪滑,兩尺無力。為開拙擬仙露湯,因其尺弱囑其將藥徐徐飲下,一次只溫飲一大口,防其寒涼侵下焦也。病家忽愚所囑,竟頓飲之,遂致滑瀉數次,多帶冷沫,上焦益覺煩躁,鼻如煙熏,面如火炙,其關前脈大于從前一倍,數至七至。知其已成戴陽之證,急用野臺參一兩,煎湯八分茶盅,兌童便半盅(須用五歲以下童子便),將藥碗置涼水盆中,候冷頓飲之。又急用知母、玄參、生地各一兩,煎湯一大碗候用。自服參后,屢診其脈。過半點鐘,脈象漸漸收斂,脈搏似又加數,遂急用候服之藥燉極熱,徐徐飲下,一次只飲藥一口,閱兩點鐘盡劑,周身微汗而愈。

∶此證上焦原有燥熱,因初次涼藥頓服,通過病所,直達下焦,上焦燥熱仍留。迨下焦滑瀉,元陽上浮,益助上焦之熱,現種種熱象,脈數七至。此時不但、附分毫不敢用,即單用人參,上焦之燥熱亦必格拒不受。故以童便之性下趨者佐之,又復將藥候至極涼頓服下。迨遲之有傾,脈象收斂,至數加數,是下焦得參溫補之力而元陽收回,其上焦因參反激之力而燥熱益增也。故又急用大涼大潤之藥,乘熱徐徐飲之,以清上焦之燥熱,而不使其寒涼之性復侵下焦。此于萬難用藥之際,仍欲用藥息息吻合,實亦費盡躊躇矣。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