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怎樣學好《傷寒論》??
    

傷寒雜病:怎樣學好《傷寒論》??

將“陳瑞春論傷寒 ”一書中“怎樣學習《傷寒論》”發(fā)給大家參考(陳瑞春 主任醫(yī)師、教授、博導、全國中醫(yī)內(nèi)科學會顧問、全國仲景學說研討會委員、全國中醫(yī)內(nèi)科疑難病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江西中醫(yī)藥學會副會長、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特聘教授)。
   怎樣學習《傷寒論》,簡要地說,要學好《傷寒論》,必須熟讀、理解、運用。因為熟讀是基礎,理解是深化,運用是提高。所以,初學者應把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本篇著重從上述三個方面,談點膚淺的看法。
一、熟讀
   熟讀原文,是學好《傷寒論》的基本功。但由于《傷寒論》的文字,受到漢以前的文學影響,承襲了漢以前的“省文”、“倒裝”、“插敘”和“舉賓略主”等文法。因而在閱讀時,必須掌握這些文法,才能讀通弄懂。
   所謂“省文法”。論中不少原文是采用省略的筆法寫成的。例如只提一證一脈,以概其余,這就應當前后文聯(lián)系地讀,領悟原文精神。如“脈浮而數(shù)者,可發(fā)汗,宜麻黃湯”。為什么脈浮數(shù)者,還可以發(fā)汗?而且宜用麻黃湯呢?這條原文必須與第一條太陽病提綱,第三條“……名為傷寒”的提綱,以及第35條麻黃湯證的主文相互對照,才能搞清楚“脈浮數(shù)宜麻黃湯”的道理。此類條文論中甚多,讀時應一隅三反,不然則讀不通。
   所謂“倒裝法”,亦稱“倒裝句”。論中的原文多數(shù)是按主證、主脈、主方,或提示病機、轉(zhuǎn)歸、治療、禁忌等依次排列,這是順敘,可以一讀便通。但有的條文則不然,不一定是按上述主次順敘排列的,如“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fā)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本條小青龍湯主之句,應移在“發(fā)熱不渴”的句下,與全文才能銜接,論中此類條文,在理解時應將倒敘文句,按語法原理,換回順敘的意思。
   所謂“插敘法”,是在敘述中插入其他脈證,或插敘瘋機.或帶有鑒別診斷的作用等。如“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
也,抵當湯主之”。本條是敘述蓄血發(fā)黃的證治,與上下文三條并列,都提出小便利與不利,以茲鑒別蓄血證。這類條文六經(jīng)皆有,應當明辨。
   所謂“舉賓略主”。亦屬“省文”之類。論中六經(jīng)辨證,在提綱中敘述之主證、主脈,以后的條文中則多有省略,比如,“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爾后凡提“太陽病”三字,則包含本條的脈癥。再如“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原文中心意思是討論太陰病的治法。因而“屬太陰”三字,則寓有“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白痛”的主證,其“自利不渴者”,即省略了主證。這種條文必須參合太陰病提綱認識。
   以上是論中幾種常見的語法,應當熟練掌握。然而,更重要的讀法,還在于熟讀六經(jīng)總綱,各經(jīng)的提綱,有方有證的條文,重要的辨證條文等,必須讀到爛熟。例如桂枝湯證的條文,應把前后桂枝湯的主證、兼證、變證的條文都列舉出來;讀到辨證的條文,如麻黃八證、結胸三證、柴胡四證等的辨證特點,都要讀到滾瓜爛熟對答如流的程度。同時,對方劑的組成、主治、功用、禁忌,以及重要方劑的劑量比例,特定的煎服法,都應熟記,這樣才算基本讀熟了。
   應當明確,熟讀的目的,就是為了學習和繼承《傷寒論》的辨證論治的精神,掌握辨證論治的思想方法,從而有效地指導臨床。所以,在熟讀原文的基礎上,必須對論中的類病、類證、類方、變證、變法、變方等加以注意,其間所貫穿辨證論治的原則性和靈活性,只有在熟讀中才能理解。例如,在辨證方面,原文說:“自利不渴者,屬太陰!薄白岳收,屬少陰”,“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發(fā)汗后,惡寒者,虛故也”,等等,都是“一錘定音”的意義。再如治療方面的“嘔而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這里雖只舉一證,但是其主證,因而“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即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又如在用藥方面,大青龍湯中的麻黃用六兩,麻黃湯中只用三兩;麻杏石甘湯中的石膏用半斤,大青龍湯中的石膏如雞子大。真武湯中用生,理中湯中用干姜,同樣都是姜,只是干鮮之別。如果互換互用,那就失去了制方的原意,凡此種種,只有熟讀之后,臨證才能運用自如,取得讀書的效益。
-----------二、理解
   《傷寒論》是有深奧理論的。徐靈胎說:“醫(yī)者之學問,全在明傷寒之理,則萬病皆通!比毡救讼捕啻逶凇秱撌枇x》中亦指出:  “醫(yī)之有《傷寒論》,猶如儒家之‘語孟’……沒有《傷寒論》的醫(yī)學是不能成為其醫(yī)學的!笨梢,對原文的理解,是一個深化的重要過程。那么,怎樣才能對《傷寒論》加深理解?
   第一,要了解《傷寒論》的理論淵源及其與《內(nèi)經(jīng)》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因為《傷寒論》是繼承了《內(nèi)經(jīng)》和《難經(jīng)》的理論,同時收集了漢以前的方藥,并聯(lián)系臨床實際而寫成的醫(yī)學論著。所以,《內(nèi)經(jīng)》中陰陽學說、臟腑學說、經(jīng)絡學說等的具體運用大都落實在《傷寒論》之中,如其中“病發(fā)于陽”、“病發(fā)于陰”的總綱,實則是陰陽為萬物之綱紀的具體化。在六經(jīng)病變中明顯地看出陰陽互根、消長、轉(zhuǎn)化的道理。六經(jīng)辨證,三陰三陽分證,三陽之氣盛,三陰之氣衰,三陽為陽熱實證,三陰為陰寒虛證,其病機皆是本源于《內(nèi)經(jīng)》。同樣,六經(jīng)所屬的臟腑生理病理,實源于臟腑學說;六經(jīng)的經(jīng)絡循行,乃至病理變化,皆屬于經(jīng)絡學說的具體運用。因而學習《傷寒論》,追溯《內(nèi)經(jīng)》之源,對加深理解《傷寒論》是有幫助的。
   第二,要加深對六經(jīng)辨證的基本規(guī)律的理解。六經(jīng)辨證的基本規(guī)律歸納有二:其一是六經(jīng)的主證,其二是六經(jīng)的兼變證。
   六經(jīng)病主證包括太陽病的表寒證,陽明病的里熱證,少陽病的半表半里證;太陰病的脾陽虛寒證,少陰病腎陽虛寒證,厥陰病寒熱虛實錯雜證。此六經(jīng)病證,必須從病因、病機、證候、治法、方藥等各方面詳細弄清楚。主證既明,理解兼變證就有了基礎。
   六經(jīng)兼變證,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例如太陽病的轉(zhuǎn)變,實證多傳陽明,虛證易陷少陰。表寒實證多向陽明發(fā)展,即表寒郁陽一表寒郁熱一表寒化熱一純熱證,與此相反,太陽表寒虛證則易陷少陰。因為寒能傷陽,陽氣損傷,又可招致水邪內(nèi)停。所以,表寒虛證之演變,一則為衛(wèi)陽不足,在表之陽虛,如桂枝加附子湯證;一則為陽虛停水,如苓桂術甘湯證;以及真武湯證等。由此可知,太陽經(jīng)的兼變證之所以繁雜,正是仲景據(jù)六經(jīng)生理病理,以及誤治失治,反復議論,洞悉常中之變,示人以規(guī)矩。
   還必須指出,要加深理解傷寒的本旨,應選擇適當?shù)淖⒈,瀏覽各家注解,以便進一步幫助深化理解。
   首先應讀成無己《注解傷寒論》,這是第一家通注《傷寒論》的著作,并以《內(nèi)經(jīng)》為主要依據(jù)。讀后可了解仲景如何運用《內(nèi)經(jīng)》理論于臨床,以啟迪學者加深辨證的思想方法。
   其次是讀張志聰?shù)摹秱摷ⅰ。它采用摘其總綱,明其大旨,匯節(jié)分章,理明義了的方法研究《傷寒論》,便于初學者掌握(傷寒論》的概貌。
   再次讀柯韻伯的《傷寒來蘇集》,他主張不必孜孜于仲景舊論編次,重要的是學習仲景辨證心法,讀后可加深傷寒方證的理解,于臨證大有益處。
   最后還可讀尤在涇的《傷寒貫珠集》,通過臨床實踐,從《傷寒論》條文中研究仲景立法和治療。可領悟傷寒確立治法的所以然,甚為實用。總之,成氏溯其源,張氏綜其全,柯氏察其微,尤氏析其法。若能師其諸法,對《傷寒論》的理解必然會達
到新的境界。
   此外,在學習《傷寒論》時,必須結合溫病學說!秱摗吩敽詼兀瑢α(jīng)的寒化證論之甚詳,這是傷寒學說的特長。但對溫熱病的論述殊感不足,必須結合溫病學說,使寒溫兩說融為一體。后世溫病學家,善治傷寒之學,葉天士的《溫熱論》、薛生白的《濕熱論》、吳鞠通的《溫病條辨》等,是《傷寒論》的最好注本。歷代注傷寒者,多為隨文衍義,囿于傷寒論傷寒,而溫病學家跳出傷寒的圈子,看到了傷寒之不足,闡發(fā)傷寒之未備,這種治學方法著眼于學術的發(fā)展,難能可貴。
-----------三、運用
   從實踐的觀點出發(fā),落實在一個“用”字上,這是學習《傷寒論》的最終目的。日本學者淺井偵庵在指導門人時說:“學習《傷寒論》時,要把它看成是病人,病人就是《傷寒論》,把《傷寒論》同病人看成一體來學!必S浦元偵強調(diào),要在病人基礎上讀《傷寒論》。日本人對《傷寒論》的學習,務求落在臨床實處。這實際是一個提高的過程。陳修園主張白天看病,夜晚讀書,也是強調(diào)學以致用,學用結合。
   臨床上運用傷寒方,要一個一個方去摸索,掌握每一個方的病機和適應證,才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比如: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睋(jù)此,“手足厥寒,脈細欲絕”的脈證,其病機是“血虛肝寒”,常用于凍瘡。但從“血虛肝寒”的病機推論,筆者用本方治痛經(jīng)、無脈證,以及脫疽等都取得較好的療效。特別是遇一例“烏嘴病”,患者每于寒冬季節(jié),嘴唇四周、鼻梁、耳郭、兩手指掌關節(jié)均紫黑,一直到次年春來,烏黑的皮膚才漸漸恢復正常。病情年復一年,經(jīng)用補氣活血法治療無效。據(jù)其臨床證候,冬寒發(fā)作,血虛寒滯,故用當歸四逆湯原方。服25劑后一切正常,當年即未復發(fā)。本方之所以用于各種不同病例均能獲效,病證雖殊,而“血虛肝寒”的病機則是一致的,故能異病同治。
   在實踐運用中,對論中之方還要一類一類比較,找出一類方中的代表方。如苓桂劑類方中有茯苓甘草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五苓散、苓桂術甘湯等,此類方共同都能溫陽利水,補脾滲濕。而在具體運用時,應將每一方的藥物組成,主治功用,結合臨床反復驗證,取得理論與實踐相印證的資料,進而在類方中挑選出代表方。這一類方中,苓桂術甘湯可以推為苓桂劑的首方,用其治腦積水,可配固腎藥,或加瀉水藥;治肺心病可合二陳湯,或配真武湯;治胃液潴留,可配六君子湯;治療腸炎,可加健脾固澀藥等。若從其組方原則來看,陽虛者加附子,氣虛者加參、芪,脾虛者重用術,濕甚者加利水藥,隨其證加減,這樣以一方為中心,權宜應變,反復驗證,方劑就用得活,用得精。
   再則,在運用時必須摸索其臨床特征,以便掌握每個方的指征。例如:半夏瀉心湯的病機,是脾胃同病,濕熱并存,氣機阻滯,用其治痞滿證,舌苔必然黃白相兼略膩,這是重要體征之一,因為全方辛開苦降,辛有半夏、干姜,若舌苔黃則姜夏之辛當禁;若舌苔少質(zhì)偏紅,寓有陰虛伏熱,絕不可妄施。所以,臨床上用半夏瀉心湯,多宜于消化系統(tǒng)疾病,病性寒熱夾雜。如胃十二指腸潰瘍、肝炎、膽囊炎、慢性腸炎等。凡呈現(xiàn)濕熱并存,舌苔黃白相兼是用本方的特征。
   還必須指出,臨床運用傷寒方,劑量的比例應參照原方用量,如桂枝湯的桂枝與白芍的用量,大青龍湯的麻黃與石膏的比例,都有其特定的意義。煎服法也是很重要的,如附子瀉心湯應泡“三黃”,煎附子,一者取其薄味,一者取其濃汁。若不按其煎法,勢必失去制方的意義而影響療效。
   總而言之,學習《傷寒論》,運用傷寒方,應持之以恒,反復體驗,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jīng)驗。俗話說:“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因而學習《傷寒論》,密切與臨床結合,邊學邊用,學用一致,是能取得良好效果的。
-----------從實踐的觀點出發(fā),要一個一個方去摸索,掌握每一個方的病機和適應證,才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中醫(yī)藥是一門邊緣學科.讀懂中醫(yī)藥并不難,只有四個字”讀””背””悟””嘗”(讀字:一定要博覽群書)前面三個字好做到,后面一個字”嘗”是非常危險的.要有膽量.有知識,也就是說:嘗藥要膽大心細.........;
-----------
原帖由 印東杰 于 2007/4/11 17:39 發(fā)表
只有四個字”讀””背””悟””嘗”(讀字:一定要博覽群書)前面三個字好做到,后面一個字”嘗”是非常危險的.要有膽量.有知識,也就是說:嘗藥要膽大心細.........;...

先生乃智者也。
不嘗不知道,一嘗真奇妙。
-----------洋洋滿篇,實為學院派研究傷寒論之精華,但所舉之例子,實難看出仲景三昧,倒不如讀背悟嘗四字來得自在!多言數(shù)窮,吾知之矣!
-----------劉渡舟也有一篇介紹學習《傷寒論》方法的文章。
更好!
有興趣的去看看!
-----------這樣學習傷寒論是誤人子弟啊。
-----------”讀””背””悟””嘗”(讀字:一定要博覽群書)前面三個字好做到,后面一個字”嘗”是非常危險的.要有膽量.有知識,也就是說:嘗藥要膽大心細.........;
為“嘗”一字,贊賞。!
不嘗,怎知個中三位!
如此為醫(yī),如同騙子。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