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冬溫條辨十條
    

六因條辨:冬溫條辨十條

冬溫條辨第一冬溫初起,頭痛無汗,惡寒發(fā)熱,口渴鼻干脈數(shù),此溫邪在表。宜用薄荷、大力、荊芥,連翹桑葉、淡豉、蔞皮、杏仁、葛根、枇杷葉等味,辛涼汗解也。無汗頭痛,惡寒發(fā)熱,原與傷寒無異。但口渴鼻干,脈數(shù)氣燥,則有不同。蓋傷寒邪在于表,理宜溫散;東溫邪伏于內…

冬溫條辨第一

冬溫初起,頭痛無汗,惡寒發(fā)熱,口渴鼻干脈數(shù),此溫邪在表。宜用薄荷、大力、荊芥,連翹桑葉、淡豉、蔞皮、杏仁、葛根、枇杷葉等味,辛涼汗解也。

無汗頭痛,惡寒發(fā)熱,原與傷寒無異。但口渴鼻干,脈數(shù)氣燥,則有不同。蓋傷寒邪在于表,理宜溫散;東溫邪伏于內,理宜清泄。非用薄荷、荊芥、桑葉,淡豉,葛根苦辛泄表,連翹,蔞皮、杏仁、枇杷葉辛涼清內。則不能表里兩清,必致傳變無窮矣。

冬溫條辨第二

冬溫汗出,頭雖不痛,熱仍未解,而咳嗽口渴舌燥,此邪不汗解,漸傳氣分。宜用桑葉、沙參、甜杏、象貝、連翹、桔梗、蔞皮、甘草、大力、枇杷葉等味,清氣透邪也。

上條無汗頭痛,邪尚在表,理宜開泄,此條汗出熱不解,是表邪以散,而猶口渴舌燥咳嗽,乃邪不汗解,漸傳氣分,故用桑葉、沙參、杏仁、象貝、連翹、蔞皮、桔梗,輕苦微辛,但清氣分,仍從表解也。

冬溫條辨第三

冬溫汗后,不惡寒反惡熱,煩悶口渴,舌gydjdsj.org.cn/rencai/赤苔黃,嗆咳脅痛,此邪傳在肺。宜用沙參,甜杏,花粉、連翹、桑皮、黑梔、郁金、枇杷葉等味,清肺化邪也。

汗后不惡寒,是表邪已解矣。而反惡熱,煩悶口渴,舌赤苔黃 乃里熱已甚。尚見嗆咳,邪猶在肺。故用沙參、杏仁,連翹、花粉,黑梔、桑皮、枇杷葉,一派清涼之味,以 清肺氣也。

冬溫條辨第四

冬溫煩熱不解,口渴,舌黃尖赤,脈洪或數(shù),此邪傳陽明氣分。宜用白虎湯加杏仁、沙參,桑葉,連翹等味,清胃透邪也。

肺邪不解,而致口渴,舌黃尖赤,脈洪或數(shù),此邪已到陽明氣分。夫陽明者胃也,凡肺邪不解,必傳于胃,然陽明亦得氣血之分。今口渴脈洪,舌苔帶黃,是為氣熱,故用石膏、知母,合沙參、連翹,直清陽明;甘草、粳米、甜杏、桑葉,甘涼養(yǎng)津。若見舌繹或黑,煩熱口渴,神昏妄笑,是為血分。宜用犀角地黃湯涼之。當與仲景《傷寒例》中陽明經病腑病、氣分血分,逐一辨明,方可下手,否則如涉海問津矣。

冬溫條辨第五

冬溫煩熱神昏,舌赤苔黃,口渴咳嗽,斑疹脈數(shù),此邪在肺胃。宜用沙參、連翹、元參、石膏、甜杏、川貝,桑葉、大力、人中黃,牛黃丸等味,清氣透斑也。

熱漸傳營,神昏口渴,咳嗽斑疹,是邪在肺胃之間,非從氣分清解,則斑疹難透。夫斑為陽明熱毒,疹為太陰風熱,斑疹俱見,二經受病。故用沙參、連翹、元參、石膏、甜杏、川貝、大力、中黃清氣熱,兼牛黃丸芳香宜竅也。

冬溫條辨第六

冬溫熱甚,煩躁口渴,舌繹苔黃,神昏譫語,斑疹隱約,此邪熱傳營。宜用羊角、連翹、元參、沙參、生地、鮮石斛、鮮菖蒲、廣郁金、石膏、牛黃丸、青竹葉等味,清營轉氣也。

熱不解而煩躁口渴,舌絳苔黃,里熱已甚;更兼神昏譫妄,斑疹隱約,乃邪已入營,若再不解,必延入血。故用羚羊角、連翹、元參、沙參、鮮生地、石斛、鮮菖蒲兩清氣血,佐以牛黃丸芳香宣竅,使其從營轉氣,由氣達表,尚可一汗而解。凡舌苔黃白,間雜浮膩,尖雖鮮繹,神雖昏譫,總為氣熱未清,不可專涼血分,恐致氣分之邪無由出路,徒增險態(tài),設不得已,惟宜兩清之可也。

冬溫條辨第七

冬溫煩熱,舌絳,神昏譫妄,斑紫或黑,脈數(shù)或促,此邪入血分。宜用犀角地黃湯加鮮石斛、元參心、連翹心、人中黃、廣郁金、鮮菖蒲、至寶丹、青竹葉等味,涼血透邪也。

上條舌絳苔黃,斑疹隱約 雖已神昏,邪尚在營,此條舌絳而焦,班紫而黑,神昏譫妄,是邪已入血,非涼血清熱則萬無生理。故用犀角、生地、丹皮、赤芍,合元參,連翹、中黃、石斛,菖蒲涼血破瘀,兼至寶丹芳香逐邪。若再不解,則邪無泄越,癥必危矣。

冬溫條辨第八

冬溫煩熱,舌繹而干,斑疹濕透,神迷妄笑,尋衣摸床,手足振顫,此陰傷風動。宜用炙甘草湯去桂,加牡蠣、鮮石斛、鮮菖蒲等味,養(yǎng)陰卻熱也。

熱不解而舌干色絳,斑已透而神迷妄笑,乃熱極陰傷,陽動化風。故尋衣摸床,手足搖動。若非毓陰和陽,恐難挽回造化。必藉參,甘、膠、地、麥冬、牡蠣、菖蒲、石斛扶正養(yǎng)陰,則液返津回,肝陰內復,而風陽自熄焉。

冬溫條辨第九

冬溫初起,舌遽干,神便昏,煩熱脈數(shù),或吐或泄,此邪盛正虛。宜用《金柜》麥門冬湯加桑葉,地骨皮、鮮石斛、鮮菖蒲、鮮稻根等味,甘涼養(yǎng)胃。

償吐瀉傷陽,無熱,神迷多寐,脈軟不食,宜用人參溫膽湯,甘溫和胃也。

凡病初起,便見舌干神昏,乃正需邪盛,不克支持,最為險候。若煩熱舌干,胃陰更損,故甩麥冬、法夏,西參、甘草、粳米,桑葉,骨皮,石斛,甘涼濡潤,以醒胃氣。償吐瀉傷陽,而神迷如寐,脈軟無熱,乃傷及gydjdsj.org.cn胃陽,宜用溫膽和胃,人參養(yǎng)正為妙。

冬溫條辨第十

冬溫舌黃干燥,煩躁昏譫,脈弦或伏,便閉腹硬,轉矢氣者,此熱結在腑。宜用鮮生地,生首烏,鮮石斛、大黃、元明粉等味,微下存陰也。

冬溫按法調治,而病不肯解,舌赤苔黃帶焦,或如沉香色,此應下之候。更兼腹硬,頻轉矢氣,即仲景所謂轉矢氣者,有燥糞也。仿調胃承氣,合生地、石斛、首烏,既能祛結,又能養(yǎng)陰也。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