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活人書》卷十八。
|
藥物組成 | |
加減 | |
功效 | 清溫燥濕。
|
主治 | |
制備方法 | 上銼,如麻豆大。
|
用法用量 | 每服5錢,水1盞半,煎至8-9分,去滓,取6分清汁溫服。
|
用藥禁忌 | |
臨床應(yīng)用 | |
藥理作用 | |
各家論述 | 1.《醫(yī)方考》:溫毒藏于肌膚,更遇于濕,名曰濕溫。濕為陰邪,故憎寒;溫為陽邪,故壯熱;溫?zé)崛肜铮士诳;濕流百?jié),故一身盡痛;濕為陰,故脈沉細(xì)。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白虎湯也,所以解溫?zé);加蒼術(shù)者,取其辛燥能治濕也。 2.《本事方釋義》:知母氣味苦寒,入足陽明;甘草氣味甘平,入足太陰;石膏氣味辛寒,入手太陰、足陽明;蒼術(shù)氣味苦辛溫,入足太陰;白粳米氣味甘平,入手足太陰。此治暑濕相搏而為濕溫病者。以苦寒。辛寒之藥清其暑;以辛溫雄烈之藥燥其濕,而以甘平之藥緩其中,則賊邪,正邪皆卻,病自安矣。 |
備注 | 蒼術(shù)白虎湯(《宣明論》卷六)、白虎蒼術(shù)湯(《保嬰撮要》卷十八)。白虎加蒼湯(《醫(yī)學(xué)入門》卷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