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腔吸蟲病是由矛形雙腔吸蟲所引起的一種寄生蟲病,常和片形吸蟲混合感染。主要發(fā)生于牛、羊、駱駝等反芻動物,其病理特征是慢性卡他性膽管炎及膽囊炎。
一、病 原
矛形雙腔吸蟲比片形吸蟲小,色棕紅,扁平而透明;前端尖細,后端較鈍,因呈矛形而得名。蟲體長5—15毫米,寬L5--2.5毫米。矛形雙腔吸蟲在發(fā)育過程中需要兩個中間宿主,第一中間宿主為多種陸地螺(包括蝸牛),第二中間宿主為螞蟻。當易感反芻獸吃草時,食入含有囊蚴的螞蟻而感染,幼蟲在腸道脫囊,幼蟲在腸道脫囊,由十二指腸經(jīng)總膽管到達膽管和膽囊,在此發(fā)育為成蟲。
二、癥 狀
雙腔吸蟲病常流行于潮濕的放牧場所,無特異性臨床表現(xiàn)。疾病后期可出現(xiàn)可視黏膜黃染,消化功能紊亂,從而出現(xiàn)腹瀉或便秘,病牛逐漸消瘦,皮下水腫,最后因體質(zhì)衰竭而死亡。
三、診 斷
取糞便做蟲卵檢查。其病理診斷要點為:
①膽管和膽囊之黏膜卡他性炎癥,嚴重時肝臟邊緣出蟖硬變;
②切開膽管時可見到蟲體和膽汁。
四、防 治
預防矛形雙腔吸蟲的原則是對/shouyi/niu/wenda/患畜驅(qū)蟲,消滅中間宿主螺類井避免牛吞食含有螞蟻的飼料。治療該病常選用的藥物有:
①吡喹酮,按每千克體重50毫克一次口服;
②海濤林,按每千克體重30-40毫克一次口服;
③六氯對二甲苯(血防—846),按每千克體重300毫克一次口服;
④噻苯唑,按每千克體重150—200毫克,一次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