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為楝科植物楝Melia azedarach L.的干皮和根皮。
植物形態(tài) 落葉喬木!" />
別名 楝皮。
來源 為楝科植物楝Melia azedarach L.的干皮和根皮。
植物形態(tài) 落葉喬木。樹皮縱裂。幼枝被星狀柔毛。葉互生,2~3回羽狀復(fù)葉;小葉卵形至橢圓形,長3~7cm,寬2~3cm,先端長尖,邊緣具深淺不一的鈍齒,幼時被星狀毛,后僅沿脈有白毛。圓錐花序腋生;花萼5裂,被毛;花瓣5,淡紫色,外面被毛;雄蕊10;子房上位,4~5室。核果近球形,直徑1~1.5cm,黃棕色,有光澤。花期5月,果期10月。生于山坡、出野;或栽培。
采制 春、秋二季割取,曬干,或除去粗皮。曬干。
產(chǎn)地 華北、華東、中南及西南各地。
性狀 樹皮不規(guī)則板片狀、槽狀或半卷筒狀,長寬不一,厚2~6mm。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除去粗皮者淡黃色;內(nèi)表面類白色或淡黃色。質(zhì)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呈層片狀,易剝離。無臭,味苦。
化學(xué)成分 含苦楝素、苦楝萜酮內(nèi)酯(kulactone)、苦楝萜內(nèi)酯(kulolactone)、苦楝皮萜酮(kulinone)、苦楝萜酸甲酯(methylkulonate)、川楝素(toosendanin)等。
藥理 水浸劑用試管稀釋法,1:40對堇色毛癬菌等有抑制作用;體外實驗,20%苦楝皮浸膏于24小時內(nèi)可使豬蛔蟲自發(fā)運(yùn)動消失,并有部分蛔蟲死亡;所含的川楝素對肉毒中毒小鼠有治療作用。
性味 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 驅(qū)蟲療癬。用于蛔蟲、蟯蟲病,蟲積腹痛;外治疥癬瘙癢。用量4.5~9g。
配伍應(yīng)用 ①蛔蟲病:單味鮮根皮煎服。②鉤蟲病:配檳榔。③蟯蟲。号百部、烏梅,煎取濃汁,每晚臨睡前灌腸,2~4天為一療程。④疥癬:單味水煎外洗。
附注 同屬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ll.的干皮及根皮同等入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