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人參
類別:補益藥
拼音:REN SHEN
拉丁:Radix Ginseng
別名:土精、神草、黃參、血參、地精、金井玉闌,孩兒參、棒棰
藥用部位:根
藥材性狀:生曬參:主根呈紡錘形或圓柱形,長3~15cm,直徑l~2cm。表面灰黃色,上部或全體有疏淺斷續(xù)的粗橫紋及明顯的縱皺,下部有支根2~3條,并著生多數(shù)細長的須根,須根上常有不明顯的細小疣狀突起。根莖(蘆頭)長1~4cm,直徑0.3~1.5cm,多拘攣而彎曲,具不定根(艼)和稀疏的凹窩狀莖痕(蘆碗)。質(zhì)較硬,斷面淡黃白色,顯粉性,形成層環(huán)紋棕黃色,皮部有黃棕色的點狀樹脂道及放射狀裂隙。香氣特異,味微苦、甘。生曬山參:主根與根莖等長或較短,呈人字形、菱形或圓柱形,長2~10cm。表面灰黃色,具縱紋,上端有緊密而深陷的環(huán)狀橫紋,支根多為2條,須根細長,清晰不亂,有明顯的疣狀突起,習(xí)稱“珍珠疙瘩”。根莖細長,上部具密集的莖痕,不定根較粗,形似棗核。
栽培要點:人參系半陰性植物。喜冷涼濕潤的氣候,忌強光直射,適宜生長在有一定光照,郁閉的山坡下。栽培于土層深厚,通透性良好,富含腐殖質(zhì),肥沃的中性或微酸性砂壤土中。并搭設(shè)蔭棚。忌連作。用種子繁殖。
產(chǎn)地:吉林、遼寧、黑龍江
采收加工:因人參一般栽種6年左右采收,9~10月采挖。洗凈,除去莖葉后加工成生曬參、紅參、糖參等。野山參采挖時防止折斷支根及須根。但多數(shù)都加工成生曬參。
地道沿革:人參始載于《本經(jīng)》,列為上品!秳e錄》載:“如人形者有神。生上黨山谷及遼東!薄侗静萁(jīng)集注》云:“上黨郡在冀州西南!薄吨参锩麑崍D考》:“人參,昔以遼東、新羅所產(chǎn)皆不及上黨,今以遼東、吉林為貴!薄短票静荨份d:“今潞州、平州、澤州、易州、遼州、檀州、箕州、幽州、媯州并出。”《本草綱目》:“今所用者皆遼參。遼參連皮者黃,潤色如防風(fēng),去皮者堅白如粉!薄端幬锍霎a(chǎn)辨》“產(chǎn)奉天省,新開河地方為最好!币陨纤d,人參道地主要在吉林、遼東等。均為五加科人參。另人參家種始于明代末年,至今巳有400多年歷史。到了30年代,東北園參總產(chǎn)量巳達750多噸。以后產(chǎn)量逐年下降,至建國前夕年產(chǎn)只有50噸。解放后人參產(chǎn)量逐年恢復(fù)。到了50年代人參收購量巳達90多噸,至60年代巳達200-300噸。到70年代人參收購量由500噸上升到950噸。80年代生產(chǎn)調(diào)整,產(chǎn)量在900噸左右,但由于出口及國內(nèi)需求增加。造成貨源不足,價格上升。出現(xiàn)盲目發(fā)展,超計劃種植,年收購量一度達到1700-3000噸。造成積壓。
性味歸經(jīng):微溫;甘、微苦;歸心、肺、脾經(jīng)。
功能主治:大補元氣,復(fù)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體虛欲脫,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nèi)熱消渴,久病虛羸,驚悸失眠,陽痿宮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10g(大劑量30g),宜另煎兌入;研末,1-3g;或熬膏、泡酒、入丸、散。
禁忌:實熱證、濕熱證及正氣不虛者禁服。不宜與茶同服。不宜與藜蘆同用。
( 編審 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