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柿澀 |
漢語拼音 | shi qi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柿科植物柿及同屬植物的未成熟果實,經(jīng)加工制成的膠狀液。 |
動植物形態(tài) | 落葉大喬木,高達14m。樹皮深灰色至灰黑色,長方塊狀開裂;枝開展,有深棕色皮孔,嫩枝有柔毛。單葉互生;葉柄長8-20mm;葉片卵狀橢圓形至倒卵形或近圓形,長5-18cm,寬2.8-9cm,先端漸尖或鈍,基部闊楔形,全緣,上面深綠色,主脈生柔毛,下面淡綠色,有短柔毛,沿脈密被褐色絨毛;s性,雄花成聚傘花序,雌花單生葉腋;總花梗長約5mm,有微小苞片;花萼下部短筒狀,4裂,內面有毛;花冠黃白色,鐘形,4裂;雄蕊在雄花中16枚,在兩性花中8-16枚,雌花有8枚退化雄蕊;子房上位,8室,花柱自基部分離。漿果形狀種種,多為卵圓球形, 直徑3.5-8cm,橙黃色或鮮黃色,基部有宿存萼片。種子褐色,橢圓形;ㄆ5月,果期9-10月。 |
資源分布 | 多為栽培種。分布于華東、中南及遼寧、河北、山西、陜西、 甘肅、臺灣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采摘未成熟的果實,搗爛;置于缸中,加入清水,攪動,放置若干時,將渣滓除去,剩下膠狀液,即為柿漆。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含鞣質樣物質柿漆酚(shibuol),膽堿(choline),乙酰膽堿(acetylchline)[1]。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采摘未成熟而色青味澀的果實,搗爛,置缸中加入適量清水,不時攪動,然后靜置約二十日,將渣滓除去,剩下無色的膠狀液,即為柿漆。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從柿漆的提取物中,可得到膽堿及乙酰膽堿,還有某種與膽堿結構類似、性質不明的氨基酸樣物質;能降低兔血壓,抑制離體蛙心,興奮豚鼠腸管,此等作用可被阿托品阻斷;在水蛭背肌標本上,其作用強度相當乙酰膽堿的3/4;另一種成分可降低貓血壓,不為阿托品所阻斷。在體外柿漆有溶血作用,注射入兔體,則引起紅細胞的形態(tài)變化及淋巴細胞的減少。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澀 |
歸經(jīng) | |
功效 | 平肝 |
功效分類 | 平肝息風藥 |
主治 | 高血壓 |
用法用量 | 內服:20-40ml。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現(xiàn)代實用中藥》:治高血壓。柿漆一至二匙。用牛乳或米飲湯和服,一日二、三回。 |
考證 | 出自《本草綱目》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Diospyros kaki Thunb. |
科屬分類 | 柿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