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cang er gen |
英文名 | Root of Siberian Cocklebur |
藥材基原 | 為菊科植物蒼耳或蒙古蒼耳的根。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1.蒼耳 一年生草本,高20-90cm。根紡錘狀,分枝或不分枝。莖直立不分枝或少有分枝,下部圓柱形, 上部有縱溝,被灰白以糙伏毛。葉互生;有長柄,長3-11cm;葉片三角狀卵形或心表,長4-9cm,寬5-10cm,的全緣,或有3-5不明顯淺裂,先尖或鈍,基出三脈,上面綠色,下面蒼白色,被粗糙或短白伏毛。頭狀花序近于無柄,聚生,單性同株;雄花序球形,,總苞片,總苞片小,1列,密生柔生,花托柱狀,托片倒披針表,小花管狀,先端5齒裂,雄蕊5,花藥長圓狀線形;雌花序卵形,總苞片2-3列,外列苞片小,內(nèi)列苞片大,結(jié)成囊狀卵形,2室的硬體,外面有倒刺毛,頂有2圓錐狀的尖端,小花2朵,無花冠,子房在總苞內(nèi),每室有1花,花柱線形,突出在總苞外。成熟具瘦果的總苞變墅堅(jiān)硬,卵形或橢圓形,邊同喙部長12-15mm,寬4-7mm,綠色,淡黃色或紅褐色,喙長1.5-2.5mm;瘦果2,倒卵形,瘦果內(nèi)含1顆種子;ɑㄆ7-8月,果期9-10月。 2.蒙古蒼耳 本種與蒼耳的區(qū)別是:成離的具瘦果的總苞橢圓形,連喙長18-20mm,寬8-10mm,外面具較疏的總苞刺,總苞刺堅(jiān)硬,刺長2-5.5mm(通常5mm),基部增粗。 |
資源分布 | 1.分布于全國各地。 2.分布于黑龍江、遼寧、內(nèi)蒙古及河北。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1.生于平原、丘陵、低山、荒野、路邊、溝旁、田邊、草地、村旁等處。 2.生于干旱山坡或砂質(zhì)荒地。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chǔ)藏 | 秋后采挖,鮮用或切片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cè)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根的水或甲醇提取物(含甙,融點(diǎn)242℃)能延長接種艾氏腹水癌小鼠的壽命。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葉微苦;性平;小毒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消熱解毒;利濕 |
功效分類 | 消腫藥;宣肺藥;清熱燥濕藥 |
主治 | 疔瘡;癰疽;丹毒;纏喉風(fēng);闌尾炎;宮頸炎;痢疾;腎炎水腫;乳糜尿;風(fēng)濕曾痛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0g;或搗汁;或熬膏。外用:適量,煎水熏洗;或熬膏涂。 |
用藥禁忌 | 《醫(yī)林纂要》:忌豬肉、糯米。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1.《食療本草》:丁腫困重,生搗蒼耳根葉,和小兒尿絞取汁,冷服一升,日三度。 2.《醫(yī)林纂要》:治同蒼耳子,作浴湯去風(fēng)潤燥。 3.《廣西中藥志》:治咳嗽。 |
考證 | 出自《食療本草》。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Radix Xanthii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 ex Widder. Xanthium mongolicum Kitag. |
科屬分類 | 菊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