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大頭狼毒 |
漢語(yǔ)拼音 | pao nang cao |
英文名 | Root or herb of Common Physochlaina |
藥材基原 | 為茄科植物泡囊草的全草。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30-50cm。根莖肉質(zhì)肥大。莖直立,自基部叢生,被毛。葉互生;葉柄長(zhǎng)2-6cm,被長(zhǎng)柔毛,莖下部葉鱗片狀,中部及上部葉卵形、闊卵形或三角狀闊卵形,先端漸尖,基部通常闊楔形,而沿葉柄下延,全緣或微波狀。傘房花序頂生,有鱗片狀苞片;花萼鐘形,裂片5,短,紫色;花冠鐘形,筒長(zhǎng)1-2cm,5裂,裂片長(zhǎng)圓形,長(zhǎng)約1cm;雄蕊5,著生于花冠管中部;雌蕊花柱絲狀。蒴果中部以上環(huán)裂,包藏在膨大的宿存萼內(nèi)。種子多數(shù),扁腎狀;ㄆ4-5月,果期6-7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我國(guó)黑龍江、內(nèi)蒙古、河北、新疆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山坡、山溝、草地。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chǔ)藏 | 初夏植物生長(zhǎng)茂盛期采全草,陰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從花中分得新異蕓香甙(neoisorutin)[1],槲皮素-3-(β-D-吡喃葡萄糖基-4-β-D-吡喃葡萄糖甙)[quercetin-3-(β-D-glucopyranosyl-6β-L-rhamnopyranosyl-4-β-D-glu-cospyranoside)][2];ㄆ诘牡厣喜糠趾|香甙(rutin),槲皮素-3-β-D-吡喃葡萄糖甙-(6→1)-α-L-吡喃鼠李糖甙-7-α-L-吡喃鼠李糖甙[quercetin-3-β-D-glucopyranosyl-(6→1)-α-L-rhamnopyranosyl-7-α-L-rhamnopyranoside][3]。在開(kāi)花期生物堿含量最高,莖含0.78%,葉含0.61%,根莖含0.54%,以后逐漸減少[4]。 另含2個(gè)托品烷類生物堿:天仙子胺(hyoscyamine),山莨菪堿(anisodamine)[5]。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cè)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苦;性涼;有毒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解毒 |
功效分類 | 溫里藥 |
主治 | 癰腫瘡毒;咽喉腫毒;鼻淵,聤耳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0.3-0.6g;或研末。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根:補(bǔ)虛溫中,安神定喘。全草:清熱解毒,祛濕殺蟲(chóng)。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內(nèi)蒙古中草藥》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Radix Seu Herba Physochlainae Physaloidis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Physochlaina physaloides (L.) G. Don |
科屬分類 | 茄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