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zhe ji |
英文名 | sinensin Saccharum |
藥材基原 | 為禾本科植物甘蔗節(jié)上所生出的嫩芽。 |
動植物形態(tài) | 甘蔗,多年生草本。稈高約3m,粗2-5cm,綠色或棕紅色,稈在花序以下有白色絲狀毛。葉鞘長于節(jié)間,無毛,僅鞘口有毛;葉舌膜質(zhì),截平,長約2mm;葉片扁平,兩面無毛,具白色肥厚的主肪,長40-80cm,寬約20mm;ㄐ虼笮,長達60cm,主軸具白色絲狀毛;穗軸節(jié)間長7-12mm,邊緣疏生長纖毛;無柄小穗披針形,長4.5-5mm,基盤有長于小穗2-3倍的絲狀毛;穎的上部膜質(zhì),邊緣有小毛,第1穎先端稍鈍,具2脊,4脈,第2穎舟形,具3脈,先端銳尖;第1外稃長圓狀披針形,有1脈,先端尖,第2外稃狹窄成線形,長約3mm,第2內(nèi)稃披針形,長約2mm。有柄小穗和無柄小穗相似;小穗柄長3-4mm,無毛,先端稍膨大;、果期秋季。 |
資源分布 | 為我國南方各地常見有栽培植物。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為我國南方各地常見有栽培植物。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季采收。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生津 |
功效分類 | 養(yǎng)陰藥 |
主治 | 消渴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0-90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治糖尿病:蔗雞三兩。清水五碗,煎成一碗,拘時溫服。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中國新醫(yī)藥》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Saccharum sinensis Roxb. |
科屬分類 | 禾本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