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藥學理論 > 中國中藥 > 正文:冬凌草 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化學成分查詢
    

冬凌草

  
別名 山香草、破血丹、雪花草、野藿香、六月令、山荏、冰凌草
漢語拼音 dong ling cao
英文名
藥材基原 為唇形科植物碎米椏的全草。
動植物形態(tài) 碎米椏,小灌木,高0.5-1m。根莖木質(zhì),有長纖維狀須根。莖直立,基部近圓柱形,皮層縱向剝落,莖上部及分枝均四棱形,具條紋,褐色或帶紫紅色,密被小疏柔毛,幼枝極密被絨毛,帶紫紅色。葉對生;葉柄連具翅假柄在內(nèi)長1-1.3cm,向上漸變短;葉片卵圓形或菱狀卵圓形,長2-6cm,寬1.3-3cm,先端銳尖或漸尖,后一情況先端一齒較長,基部寬楔形,驟然漸狹下延成假翅,邊緣具粗圓齒狀鋸齒,齒尖具胼胝體,上面疏被小疏柔毛及腺點,下面密被灰白色短絨毛至近無毛,脈紋常帶紫紅色。聚傘花序3-5花,在莖及分枝頂上排列成狹圓錐花序,總梗與長2-5mm的花梗及序軸密被微柔毛,但常帶紫紅色;苞葉菱形或菱狀卵,圓形至披針形,向上漸變小,在圓錐花序下部者十分超出于聚傘花序;小苞片鉆狀線形或線形,被微柔毛;花萼鐘形,長2.5-3mm,外密被灰色微預知毛及腺點,明顯帶紫紅色,10脈,萼齒5,微呈3/2式二唇形,齒均卵圓狀三角形,近鈍尖,約占花萼長之半,上唇3齒,中齒略小,下唇2稍大而平伸,果時花萼增大;花冠長約7mm,但也有雄蕊退化的花冠變小,外疏被微柔毛及腺點,冠筒長3.5-5mm,基部上方淺囊狀突起,至喉部直徑2-2.5mm,冠檐二唇形,上唇外反,先端具4圓齒,下唇寬卵形內(nèi)凹;雄蕊4,略伸出,或有時雄蕊退化而內(nèi)藏花絲扁平,中部以下具髯毛;花柱絲狀,伸出,先端相等2淺裂;花盤環(huán)狀。小堅果倒卵狀三棱形;ㄆ7-10月,果期8-11月。
資源分布 分布于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
生態(tài)環(huán)境 生于山坡、灌木叢、林地及路邊向陽處。
藥用植物栽培
采收和儲藏 秋季采收,洗凈,曬干。
藥用部位
生藥材鑒定 性狀鑒別,莖基部近圓形,上部方柱形,長30-70cm。下部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外皮縱向剝落;上部表皮紅紫色,有柔撬 ,質(zhì)硬脆,斷面淡黃色。葉對生,葉片皺縮,展平后呈卵形或菱狀卵形,長2-6cm,寬1.5-3cm,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寬楔形,并驟然漸狹下延成假翅,邊緣具粗鋸齒,齒尖具胼胝體,上面棕綠色,有腺點,下面淡綠色,沿脈有疏柔毛;具葉柄。聚傘狀圓錐花序頂生,總梗與小花梗及花序軸密被柔毛;花小;花萼鐘形,萼齒5,二唇形,花冠二唇形,雄蕊4。小堅果倒卵狀三棱形,淡褐色,無毛。氣微香,味苦、甘。
以葉多、色綠者為佳。
顯微鑒別,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腺鱗、腺毛較多,腺鱗頭部扁球形,4細胞,柄短,單細胞;腺毛頭部1-2細胞,直徑16-24μm,柄單細胞;非腺毛較少,1-3細胞,類圓錐形,長32-120μm,基部直徑32μm;葉緣及脈上非腺毛較多,2細胞,呈彎鉤狀。下表皮與上表皮相似,有直軸式氣孔。
中藥化學成分 莖葉含揮發(fā)油0.05%,主要為α-蒎烯(αpinene),β-蒎烯(β-pinene),檸檬烯(limonene),7,8-棕葉素(1,8-cineole),對-聚傘花素(ρ-cymene),壬醛(nonaldehyde),癸醛(decanal),β-欖香烯(β-elemene),棕櫚酸(palmitic acid)等。葉含冬凌草甲素(rubescensin A,oridonin),冬凌草乙素(rubescensin B,ponicidin),α-香樹脂醇(α-amyrin)。盧氏冬凌草甲素(ludongnin A),魯山冬凌草甲素(lushanrubescensin A),熊果酸(ursolic acid),信陽冬凌草、乙素(xindongnin A、B),魯山 冬凌草乙、丙、丁素(lushanrubescensin B、C、D),貴州冬凌草素(guidongn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D-葡萄糖甙(β-sitosterol-D-glucoside),2α-羥基熊果酸(2α-hydroxyursolic acid),線薊素(circiliol)。
理化性質(zhì)
中藥化學鑒定 理化鑒別,薄層色譜:取本品粉末1g,用乙醚20ml冷浸4h,濃縮后作供試品,另取冬凌草甲素作對照品。分別點樣于同一硅膠G薄板上,以乙烷-丙酮(6:4)展開11cm,以碘蒸氣顯色。供試品爭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顯相同的黃色斑點。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炮制方法
劑型
中藥制藥工藝
藥理作用
藥理學
藥代動力學
毒理學
藥物配伍
藥性 味苦;甘;性微寒
歸經(jīng)
功效 清熱解毒;活血止痛
功效分類 清熱解毒藥;活血止痛藥
主治 咽喉腫痛;感冒頭痛;氣管炎;慢性肝炎;風濕關節(jié)痛;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0-60g;或泡酒。
用藥禁忌
不良反應及治療
選方
臨床運用
各家論述
考證
藥物應用鑒別
藥典收錄
藥材拉丁名 Herba Rabdosiae Rubescentis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Rabdosia rubescens(Hemsl.)Hara[Plectranthus rubescens Hemsl.;P.ricinispermus Pamp.]
科屬分類 唇形科
出處 《中華本草》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10,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