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蜈蚣草、圓羊齒、夭鵝抱蛋、蕨薯、鳳凰蛋、落地珍珠、馬騮卵、鳳凰草、圓蕨、蜈蚣蕨、涼水時、麻雀蛋、蜈蚣蕨、水檳榔、冰果草、篦子草、梳篦草、鳳凰卵、飛天蜈蚣、金雞孵蛋、神仙對坐草、石上丸、石黃皮、鳳凰蕨、石窩蛋、貓蛋果、何汗蕨、蛇蛋參、金雞尾、雉雞蛋、圓牙齒、芒蛋、狗睪丸、雉雞尾、烏腳蕨、狗核蓮 |
漢語拼音 | shen jue |
英文名 | Tuberous Sword Fern,Tuberous Sword Fern Rhizome, Herb of Tuberous Sword Fern |
藥材基原 | 為腎蕨科植物腎蕨的根莖、葉或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植株高達70cm。根莖近直立,有直立的主軸及從主軸向四面生長的長匍匐莖,并從匍匐莖的短枝上生出圓形肉質塊莖,主軸與根莖上密被鉆狀披針形鱗片,匍匐莖、葉柄和葉軸疏生鉆形鱗片。葉簇生;葉柄長5-10cm;葉片革質,光滑無毛,披針形,長30-70cm,寬3-5cm,基部漸變狹,一回羽狀;羽片無柄,互生,以關節(jié)著生于葉軸,似鐮狀而鈍,基部下側呈心形,上側呈耳形,常覆蓋于葉軸上,邊緣有淺齒;葉脈羽狀分叉。孢子囊群生于每組側脈的上側小脈先端;囊群蓋腎形。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華南、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土生或附生于海拔300m左右的林下、溪邊、樹干或石縫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全年均可挖取塊莖,刮去鱗片,洗凈,鮮用或曬干;蛳摹⑶锛静扇∪~或全草,洗凈,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塊狀莖球形或扁圓形,直徑約2cm;表面密生黃棕色絨毛狀鱗片,可見自根莖脫落后的圓形疤痕,除去鱗片后表面顯亮黃色,有明顯的不規(guī)則皺紋;質堅硬。葉簇生;葉柄略扭曲,長6-9cm,下部有亮棕色鱗片;葉軸棕黃色,葉片常皺縮,展平后呈線狀披針形,長30-60cm,寬3-5cm,一回羽狀分裂;羽片無柄,披針形,長約2cm,寬約6mm,邊緣有疏淺鈍齒;兩邊的側脈先端各有1行孢子囊群。氣微,味苦。 |
中藥化學成分 | 塊根中含有羊齒-9(11)-烯[(fern-9(11)-e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里白烯(diploptene),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β-sitosteryl-β-D-glucoside),β-谷甾醇棕櫚酸酯(β-sitosteryl-palmitate)和環(huán)鴉片甾烯醇(cyclolaudenol);地上部分含紅杉醇(sequoyitol)。全草還含有24-乙基膽甾醇[24(α)-ethyl-cholesterol],24-甲基膽甾醇(24-methylcholesterol),24-乙基膽甾-5,22-二烯醇(24-ethylcholest-5,22-dienol)和膽甾醇(cholesterol)及痕量24-甲基膽甾-5,22-二烯醇(24-methylcholest-5,22-dienol)。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甘;淡;澀;涼 |
歸經 | 肝;腎;胃;小腸經 |
功效 | 清熱利濕;通淋止咳;消腫解毒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祛濕藥 |
主治 | 感冒發(fā)熱;肺熱咳嗽;黃疸;淋濁;小便澀痛;泄瀉;痢疾;帶下;疝氣;乳癰;瘰疬;燙傷;刀傷;淋巴結炎;體癬;睪丸炎 |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6-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鮮全草或根莖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貴州民間藥物》:清熱。治刀傷,吐血,淋濁,不孕。 2.《四川中藥志》:治乳癰及產后乳腫。 3.《泉州本草》:清熱解毒,利小便。治濕熱黃疸,小便不利,反胃噎膈,疝氣。 4.《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治肺熱咳嗽,蜈蚣咬傷,湯火傷,小兒疳積,淋巴腺結核。 |
考證 | 出自《廣西藥植志》。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Herba Nephrolepis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Nephrolepis auriculata(L.)Trimen[N.cordifolia(L.)Presl] |
科屬分類 | 腎蕨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