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huang yang gen |
英文名 | Root of Chinese Box, Root of Harland Box |
藥材基原 | 為黃楊科植物黃楊Buxus sinica (Rehd.et Wils) M.Cheng或雀舌黃楊Budxus bodinieri Levl.的根。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1.黃楊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1-6m。樹皮灰色,栓皮成有規(guī)則的剝裂;枝圓柱形,有縱棱,灰白色,小枝四棱形,被短柔毛或外方相對兩側(cè)面無毛,節(jié)間長0.5-2cm。葉對生;葉柄長1-2mm,上面被毛;葉片革質(zhì),闊橢圓形、闊倒卵形、卵狀橢圓形或長圓形,通常中部以上較寬,先端圓或鈍,常有小凹口,基部圓或楔形,長1-3cm,寬0.8-2cm,葉面光滑,中脈凸出,下半段常有微細(xì)毛,側(cè)脈明顯,中脈上常密被白色短線狀鐘乳體。穗狀花序腋生,單性,雌雄同株,花密集,花序軸被毛;苞片闊卵形,長2-2.5mm,背部多少有毛;雄花約10朵,無花梗,外萼片卵狀橢圓形,內(nèi)萼片近圓形,長2.5-3mm,無毛,雄蕊連花藥長達(dá)4mm,不育雌蕊有棒狀柄,末端膨大,高2mm左右;雌花多存于花序上部,萼片6,排成2列,長達(dá)3mm,花柱3,子房3室,子房較花柱稍長,無毛,柱頭粗厚,倒心形,下延達(dá)花柱中部。蒴果近球形,長6-10mm,宿存花柱長2-3mm,由3心皮組成,沿室背3瓣裂,成熟時(shí)黑色,徑約1cm;ㄆ3-4月,果期5-7月。 2.雀舌黃楊 灌木,高3-4m。枝圓柱形,小枝四棱形,被短柔毛,后變無毛,葉薄革質(zhì),葉柄長1-2mm;葉片通常匙形,亦有狹卵形或倒卵形,大多數(shù)中部以上最寬,長2-4cm,寬8-18mm,先端圓或鈍,往往有淺凹口或小尖凸頭,基部狹長楔形,葉面綠色,光亮,葉背蒼灰色,中脈兩面凸出,側(cè)脈極多。頭狀花序腋生,長5-6mm,花密集,花序軸長約2.5mm;雄花約10朵,花梗長0.4mm,萼片卵圓形,長約2.5mm,不育雌蕊有柱狀柄,末端膨大;雌花外萼片長約2mm,內(nèi)萼片長約2.5mm,受粉期間子房長2mm,花柱長1.5mm,略扁,柱頭倒心形,下延達(dá)花柱1/3-1/2處。蒴果卵形,長5mm,宿存花柱直立,長3-4mm。花期2月,果期5-8月。 |
資源分布 | 1.分布于華東、中南及陜西、甘肅、四川、貴州等地。 2.分布于陜西、甘肅、浙江、江西、河南、湖北、廣西、廣東、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1.生于海拔1200-2600m的山谷、溪邊、林下,現(xiàn)可栽培作觀賞用。 2.生于海拔400-2700m的平地或山坡林下。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全年均可采挖,洗凈鮮用,或切片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辛;平 |
歸經(jīng) | 肝經(jīng) |
功效 | 祛風(fēng)止咳;清熱除濕 |
功效分類 | 清熱藥;活血藥 |
主治 | 風(fēng)濕痹痛;傷風(fēng)咳嗽;濕熱黃疸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鮮品15-30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①治筋骨痛: 黃楊根五錢至一兩,煎酒服。(《湖南藥物志》)②治目赤腫痛: 細(xì)葉黃楊根一兩,水煎, 沖白糖或蜜糖,早晚空腹服。③治吐血: 細(xì)葉黃楊根煎汁,童便沖服。④治聲啞及腰痛: 細(xì)葉黃楊根煎汁服。 (②方以下出《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湖南藥物志》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1.Buxus sinica (Rehd.et Wils) M.Cheng [B.microphylla Sieb. etZucc.var.sinica Rehd.et Wils.] 2.Buxus bodinieri Levl. |
科屬分類 | 黃楊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