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金匱要略206年前 |
劑型 | 湯劑 |
藥物組成 | 大黃56g,干姜56g,龍骨56g,桂枝42g,甘草28g,牡蠣28g,寒水石84g,滑石84g,赤石84g,脂白石84g,脂紫石,英石膏各84g。 |
加減 | |
功效 | |
主治 | 癲癇、風(fēng)癱。突然仆臥倒地,筋脈拘急,兩目上視,喉中痰鳴,神志不清,舌紅苔黃膩,脈滑者。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上十二味,杵末粗篩,以韋囊盛之。每服6-9g,用井花水300ml,煮3沸,溫服100ml。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 | |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癲癇100例中,男63例,女37例;病程1年以下者14例,1-5年52例,5年以上26例,20年以上8例。結(jié)果:停藥后隨訪2年以上無復(fù)發(fā)為治愈,共46例;停藥半年后復(fù)發(fā),經(jīng)服藥又予控制者為顯效,共15例;在服藥期間或停藥后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癥狀減輕者為有效,共25例;服藥后病情未見改善者為無效,共14例。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yàn) | |
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