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lái)源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1078-1085年 |
劑型 | 湯劑 |
藥物組成 | 枇杷葉(刪去毛)、干熟地黃(去土)、天門冬(去心,焙)、枳殼(去瓤,麩炒)、山茵陳(去梗)、生干地黃、麥門冬(去心,焙)、石斛(去蘆)、甘草(炙)、黃芩各等分。 |
加減 | |
功效 | |
主治 | 胃中客熱,牙宣口臭,齒齦腫爛,時(shí)出膿血;目瞼垂重,常欲合閉;或饑餓心煩,不欲飲食;目赤腫痛,不任涼藥;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瘡疹已發(fā)未發(fā);脾胃受濕,瘀熱在里,或醉飽房勞,濕熱相搏,致生黃疸,身面皆黃,肢體微腫,胸悶氣短,大便不調(diào)。 |
制備方法 | 上藥為末。 |
用法用量 | 每服6g,用水150ml,煎至100ml,去滓,食后臨臥時(shí)溫服。小兒分2服。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 | |
臨床應(yīng)用 | 1.口腔潰瘍應(yīng)用本方:生地10g,熟地10g,天冬10g,麥冬10g,石斛10g,茵陳10g,枇杷葉10g,枳殼10g,甘草6g,黃芩10g。食納差者加山楂10g,神曲10g,生麥芽10g;口腔痛癢加防風(fēng)10g,蟬蛻10g;大便干燥加瓜蔞仁20g,大云12g;腹脹便溏加車前子10g,炒白術(shù)10g;齒齦出血加旱蓮草18g,白茅根30g。每日1劑,口服。10日為1療程。治療口腔潰瘍128例中,男43例,女85例;年齡最小3歲,最大62歲;病程最短1年,最長(zhǎng)10年以上。結(jié)果:服本方1療程,痊愈占68.7%,顯效占27.3%;服藥2療程以上無(wú)變化者占3.9%;總有效率為96%。2年內(nèi)復(fù)發(fā)率占17.2%。再服本方有效。 2.口瘡應(yīng)用本方加減:干地黃15g,麥冬15g,熟地、天冬12g,黃芩9g,茵陳9g,枇杷葉9g,枳殼6g,石斛10g,黃連6g,桔梗6g,甘草9g,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治療31例,男17例,女14例;重度口瘡8例,中度19例.輕度4例。結(jié)果:痊愈20例,有效11例。治愈者中用藥最短3日,最長(zhǎng)7日。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yàn) | |
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