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陜西中醫(yī)1988,9(3):107 |
劑型 | 湯劑 |
藥物組成 | 龍膽草9g,法夏9g,連翹9g,柴胡9g,廣郁金9g,金錢草30g,茯苓30g,茵陳30g,夏枯草15g,焦楂曲15g,萊菔子6g,薄荷3g。 |
加減 | 惡嘔較劇者去膽草加竹茹、煅赭石;納呆加檳榔、炒麥芽;熱重者加黃芩,板藍根;濕盛者加藿香、蒼術;濕熱并重者加黃連、金銀花;便閉者以番瀉葉適量泡茶飲服;乙肝表面抗原陽性加大劑量白花蛇舌草、大黃及馬鞭草。 |
功效 | |
主治 | 急性黃疸型肝炎。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 | |
臨床應用 | 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50例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齡2-54歲;病程10-37日。全部患者均表現(xiàn)為起病急聚,有尿黃、發(fā)熱、頭痛、嘔吐惡心、納差、乏力等癥。結果:經(jīng)治療癥狀消失,肝功能檢查正常,A超示肝腫大縮至正常范圍為治愈,共42例;癥狀減輕或基本消失,肝功各項指標好轉(zhuǎn)或僅輕度異常,A超示肝縮小但仍異常為好轉(zhuǎn),共8例;總有效率達100%。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 | |
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