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lái)源 | 北京中醫(yī)雜志1991,(5):19 |
劑型 | 湯劑 |
藥物組成 | 百合15g,烏藥10g,白芍10g,丹參15g,郁金10g,黃連1.5g,柴胡10g,炒麥芽9g,甘草10g。 |
加減 | 泛酸者加烏賊骨、瓦楞子;神疲、乏力加黨參、懷山藥、黃芪;胃脘熱痛拒按,喜冷飲加蒲公英;胃脘冷痛,喜熱飲加高良姜、荔枝核;胃脘熱痛又喜飲加蒲公英、高良姜;伴疼痛明顯加當(dāng)歸、桃仁、杏仁。 |
功效 | |
主治 | 胃、十二指腸潰瘍。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日1劑水煎分3次服。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 | |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40例中,男35例,女5例;年齡最小15歲,最大45歲以上;病程最短6個(gè)月,最長(zhǎng)20年。結(jié)果:臨床治愈占65%,顯效占22.5%,好轉(zhuǎn)占10%,無(wú)效占2%;總有效率為98%。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yàn) | |
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