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Qian ma
|
維藥名 | 查卡克歐提
|
別名 | 安諸刺、安知刺《回回藥方三十六卷》,開日孜、安吉熱《明凈詞典》。
|
考證 | |
中藥材基原 | 為蕁麻科植物麻葉蕁麻等的全草。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麻葉蕁麻 Urtica cannabina 1.
多年生草本。莖高達150cm,有棱,生螫毛和緊貼的微柔毛。葉對生,葉片輪廓五角形,長4~12cm,寬3.5~12cm,3深裂或3全裂,1回裂片再羽狀深裂,兩面疏生短柔毛,下面疏生螫毛;托葉離生,狹三角形。雌雄同株或異株,同株者雄花序生于下方;花序長達12cm,雄花序多分枝;雄花直徑約2mm,花被片4,雄蕊4;雌花花被片4深裂,花后增大,包著果實,長達2.5mm,有短柔毛和少數(shù)螫毛,柱頭畫筆頭狀。瘦果卵形,扁,長約2mm,灰褐色,光滑;ㄆ7~8月。果期8~9月。
喜生于山坡、丘陵和山野路邊草地。黑龍江、遼寧、吉林、內(nèi)蒙古、河北、陜西、青海、甘肅、新疆等地均有分布;國外前蘇聯(lián)、蒙古、朝鮮、日本等地亦有分布。
附注:狹葉蕁麻Urtica angustifolia Fisch.、闊葉蕁麻Urtica laetevirens Maxim.同等作為蕁麻入藥。
|
栽培與養(yǎng)殖 | |
采收加工 | 夏、秋季割取地上部分,切段,曬干。
|
藥材鑒別 | 本品長短不一,直徑0.3~0.8cm。莖呈灰綠色或黃綠色,具縱棱,有螫毛和柔毛;葉對生,葉片多皺縮卷曲,由于品種不同,葉濕潤后展平,有掌狀3深裂者、披針形或黨卵形,穩(wěn)狀花序,雌雄異株或同株。氣微,味淡。
顯微鑒別(1)葉橫切面 上表皮和下表皮細胞各1列,橢圓形,切線延長,下表皮細胞略小,上表皮外被稀少的非腺毛,下表皮細胞腺毛略多,且有小腺毛;葉肉細胞異型,柵欄組織1列,細胞圓柱狀,間雜有深入海綿組織的較大的網(wǎng)紋細胞,海綿組織細胞3~5列,排列微疏,類圓形;維管束內(nèi)韌型,在上下表皮與維管束之間有厚角組織。
(2)粉末特征 呈綠色。網(wǎng)紋細胞多,橢圓形或卵圓形,長40~120μm,表面觀呈近圓形;非腺毛有兩種,一種粗大,另一種較短小而細;簇晶較多,直徑約10μm;氣孔不定式,長約30μm;螺紋導管,直徑10~40μm;腺毛少見,腺頭直徑20~40μm。
|
化學成分 | 全草含抗壞血酸等多種維生素、蟻酸、丁酸、醋酸及乳酸等[1]。 麻葉蕁麻全革含多種維生素、鞣質(zhì)。莖皮主要含以酸、丁酸及有刺激作用的酸性物質(zhì)[2]。 |
藥理作用 | |
炮制方法 | |
性味 | 三級干熱,有毒。
《藥物之園》:“三級首干熱,有人認為二級干!
|
功效 | 生干生熱,成熟異常黏液質(zhì),赤膚生輝,增加色素,祛寒消腫,溫胃散氣,開通肝阻。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3~7g。外用:適量?扇胩菨{劑、蜜膏劑、小丸、敷劑、洗劑等制劑。
|
注意事項 | |
代用藥 | |
附方 | |
制劑 | |
參考文獻 | 化學成分 [1]劉勇民,等.維吾爾藥志(下冊).烏魯木齊:新疆科技衛(wèi)生出版社(K),1999.514 [2]江蘇新醫(yī)學院.中藥大辭典(上冊).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7.1612 藥理 [1]秦元滿,等.中醫(yī)藥學報,2001,29(3):65 |
維藥名出處 | 《注醫(yī)典》
|
參考 | 《中華本草》民族藥卷:維吾爾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