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關閉窗口 關閉窗口  
深部真菌病(念珠菌病,隱球菌病,曲菌病,毛霉菌病,放線菌病)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醫(yī)學全在線  點擊數(shù)  更新時間:2007/8/25 18:08:29  文章錄入:凌林  責任編輯:凌云

( 關鍵詞:深部真菌病;念珠菌病;隱球菌病;曲菌。幻咕。放線菌病 )

真菌引起的疾病稱為真菌病。真菌種類很多,與細菌相比,對人致病者相對較少,約150種。近年來由于廣譜抗生素、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的大量應用,真菌感染有明顯增長。真菌病根據(jù)病變部位不同可分成淺部真菌病和深部真菌病兩大類。淺部真菌病主要侵犯含有角質(zhì)的組織,如皮膚、毛發(fā)和指甲等處,引起各種癬病。深部真菌病侵犯皮膚深層和內(nèi)臟,如肺、腦、消化道等器官,危害性較大。

  真菌一般不產(chǎn)生外毒素,其致病作用可能與真菌在體內(nèi)繁殖引起的機械性損傷以及所產(chǎn)生的酶類、酸性代謝產(chǎn)物有關。真菌及其代謝產(chǎn)物具有弱抗原性,在人體內(nèi)可引起變態(tài)反應導致組織損傷。真菌的致病力一般較弱,與其致病力有關的因素是感染量和毒力,感染途徑和機體免疫狀態(tài)。只有當機體抵抗力降低時才能侵入組織,大量繁殖引起疾病。造成機體抵抗力降低,誘發(fā)深部真菌病的因素有以下幾種:①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惡性腫瘤、糖尿病和尿毒癥等,可使機體免疫功能和抵抗力降低;②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敏感的細菌被抑制,消除了正常菌群中與真菌相拮抗的細菌,使真菌得以大量繁殖。有些抗生素可促進某些真菌的生長,如金霉素可促進念珠菌生長;③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可抑制炎癥反應和纖維細胞增生,并可穩(wěn)定細胞內(nèi)溶酶體的膜,阻止其中酶的釋放,影響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溶解殺滅微生物的作用。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還能破壞淋巴細胞,使抗體形成減少;④大劑量X線照射、抗腫瘤藥物和免疫抑制劑都能抑制骨髓,使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減少,機體的免疫功能和抵抗力降低。這些藥物并可損傷正常組織和細胞,引起消化道粘膜壞死、出血,為真菌侵入創(chuàng)造條件;⑤治療用的長時間靜脈插管,留置導尿管和大手術,可引起局部損傷,成為真菌侵入的門戶,在機體抵抗力低落時在體內(nèi)繁殖致病。

  診斷真菌病有四種基本方法:臨床表現(xiàn),真菌學、免疫學和病理學。最直接的方法是能證明真菌存在于組織中,或在滲出物中可分離培養(yǎng)。病理組織學的改變只有少數(shù)病變具有特征性。

  一、念珠菌病

  念珠菌病(candidiasis)是由念珠菌引起的一種常見的真菌病。念珠菌是一種酵母樣菌,種類很多,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最常見的致病菌種為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常存在于正常人的口腔、皮膚、陰道和消化道內(nèi),因此念珠菌病多為內(nèi)源性感染。念珠菌病可為急性或慢性,病變多樣,可發(fā)生在身體各個部位。皮膚和粘膜的淺部念珠菌病較常見。溫暖、潮濕環(huán)境有利于真菌生長,因此皮膚念珠菌病多發(fā)生在腋窩、腹股溝和指(趾)間、肛門周圍等處。有時并可侵犯指甲引起甲床炎和甲溝炎。糖尿病人和孕婦發(fā)生念珠菌性外陰陰道炎者較多,可能與糖尿病人血糖和尿糖增高,以及孕婦陰道上皮細胞內(nèi)糖原增多有關。

  深部念珠菌病多為繼發(fā)性,常繼發(f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體弱嬰兒、嚴重的營養(yǎng)不良及惡性腫瘤等。在惡性腫瘤中,尤其是急性白血病并發(fā)念珠菌病者較多見。

  病理變化

  念珠菌引起的病變大致有三種:①在病變部經(jīng)常有數(shù)量多少不等的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浸潤,部分有小膿腫形成;②真菌侵犯的組織發(fā)生壞死,形成大小不等的壞死灶,其中炎性細胞較少;③肉芽腫性反應,這種病變比較少見,除一般炎性細胞浸潤外,并有多核巨細胞和類上皮細胞形成結(jié)節(jié)狀肉芽腫。以上病變可單獨存在,也可同時發(fā)生。病變組織內(nèi)并可見念珠菌的芽生孢子和假菌絲。念珠菌為圓形或橢圓形生芽的酵母樣菌(圖18-29),壁薄,直徑約2~5μm。由芽管延長而形成的假菌絲細長而直(圖18-30),有分隔,有時有少數(shù)分支。細長的假菌絲常侵入組織的深層,并可侵入血管(圖18-31)。在組織切片內(nèi)同時見到芽生孢子和假菌絲可診斷為念珠菌病。這些孢子和菌絲在HE染色切片中呈藍色,如用革蘭染色或鍍銀法則顯示更為清晰。

圖18-29 胃念珠菌病

胃潰瘍表面的念珠菌芽生孢子

圖18-30 胃念珠菌病

念珠菌的假菌絲(此圖與圖18-29為同一切片)

圖18-31 胃念珠菌病

胃潰瘍底部可見細長的假菌絲侵入血管(此圖與圖18-29同一切片)

  皮膚和粘膜念珠菌感染常在皮膚和粘膜表面形成不規(guī)則的白色片狀假膜狀物?谇徽衬さ哪钪榫》Q為鵝口瘡。全身性念珠菌病多發(fā)生在消化道和呼吸道、心、腎、腦、肝、脾等處。消化道的念珠菌以食管下端和胃最多見。粘膜表面有灰白色假膜,并常有潰瘍形成。粘膜內(nèi)和潰瘍底部有大量真菌孢子和菌絲,常向深部生長,侵入粘膜下層和肌層。支氣管和肺念珠菌病常繼發(fā)于肺結(jié)核病和支氣管擴張癥,臨床癥狀與支氣管炎和肺炎相似,并可形成小膿腫,晚期可引起纖維化和肉芽腫形成。臨床上對支氣管及肺念珠菌病的診斷必須審慎,單純從痰中分離出念珠菌不能作為念珠菌病的診斷根據(jù)。因念珠菌常存在于正常人痰及唾液中,故需多次培養(yǎng)陽性,再結(jié)合其他表現(xiàn)才能確定診斷。

  腎和泌尿道念珠菌感染可引起腎盂腎炎。念珠菌性心內(nèi)膜炎可發(fā)生于風濕性心瓣膜病變和人工心瓣膜手術后病人。損傷的心瓣膜上有大的贅生物形成。念珠菌可侵犯腦膜及腦,引起腦膜炎,并在腦組織內(nèi)形成肉芽腫和小膿腫。念珠菌侵入血流可引起念珠菌性敗血癥和播散性念珠菌病,全身各臟器皆可受累,常為病人的致死原因。

[1] [2] [3] [4]  下一頁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關閉窗口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