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道德淪喪 教師責無旁貸
某某大學校長及各位老師:
鄙人系某某師專政史系教師,名賀益德。鑒于目前社會上道德敗壞,大局堪憂,曾向師專建議,開設(shè)《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課,而未能如愿。所以上書貴校各位領(lǐng)導(dǎo)和老師,尋求支持。鄙人估計,以貴校的資格,應(yīng)該有根據(jù)現(xiàn)實需要而添設(shè)新課的自主權(quán)。如能添設(shè)《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課,鄙人愿意調(diào)來貴校,為喚醒青年學生的道德意識,舍命奮斗。
說到道德,它的價值是永恒的。中華民族是一個道德成就極高的民族。主要以儒、道、fo三家為代表。核實而言,這三家并非鼎足而立的三個學派,而是同一境界由淺入深的三個深度。《三教平心論》中,把這三家都比作醫(yī)生,說:“儒療皮膚,道療血脈,fo療骨髓”。當今社會,道德崩潰,人心渙散,罪惡遍地,險象環(huán)生,如果再不設(shè)法挽救,后果不堪設(shè)想。而儒、道、fo三家的道德理論和修證方法,大有發(fā)掘的必要。火燒眉毛,刻不容緩。我們不能袖手等待救世主的降臨,應(yīng)該主動把責任一肩承擔起來。因此,鄙人在某某師專,利用課余時間,義務(wù)開設(shè)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講座》。意在憑著自己一片愚誠,感化幾個學生,消除幾分戾氣。目前已講完了《大學》,以及《論語》中《學而》、《為政》、《八佾》三篇。聯(lián)系自己的修持體會,結(jié)合歷史經(jīng)驗,形象地闡述經(jīng)典中的義理。學生們聽得很入迷。這一經(jīng)驗,使鄙人感到,青年學生對道德的渴求,其實是很強烈的。至于目前學校里的道德課,不那么受學生歡迎,主要是講課者缺乏誠意和方法。但鄙人的講座,目前尚屬于民間性質(zhì),不受官方保護,未便大張旗鼓。若能列入正式課程,則無此麻煩了。但某某師專卻未能批復(fù),一腔熱忱,郁而未伸。
現(xiàn)在的學校教育,不論是小學、中學,還是大學,道德教育實在是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我們大家都深惡痛絕那些充斥市場的偽劣產(chǎn)品,其實,沒有偽劣人品,哪來的偽劣產(chǎn)品!學校就是人品的加工廠,從學校出來的學生,如果人品不過硬,則他們所掌握的知識,反而成了他們作惡的工具,對個人、對家庭、對社會,其危害程度比文
盲更甚。道德教育失敗,學校就成了偽劣人品的出產(chǎn)地。這一令人痛徹心肺的現(xiàn)狀,到現(xiàn)在來扭轉(zhuǎn),已經(jīng)嫌太遲了,但遲了還不扭轉(zhuǎn),則后果之慘,將伊于胡底!鄙人只好自不量力,發(fā)愿來挑這一幅重擔。愚公移山,精衛(wèi)填海,力量雖然相當有限,但只要精誠不退,不信感動不了天地。鄙人將畢此一生,實踐這一愿望。敬祈各位領(lǐng)導(dǎo)和老師,鑒我血誠,垂賜支持。
如果開設(shè)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課,就有一個選擇教材的問題。鄙人的想法,是直接采用《論語》、《道德經(jīng)》等原著。因為,“欲知山前路,須問過來人”?鬃、老子、釋迦牟尼,均是道德修養(yǎng)的過來人,他們的道德成就,幾千年來,都是最高代表;他們的言教,字字從體驗中來,一字一滴血,貨真價實,擲地有聲,所以長存不墜,萬打不倒。本來道德原則,就古今無別,只是表現(xiàn)形式,有些不同而已。如謀財害命,古人用刀,今人用槍,手段有些區(qū)別,罪惡的性質(zhì)則完全一樣。所以,孔子等圣人的言教,不僅不會過時,而且萬古常新。我們都看見的,在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地,孔子等先圣的學說,不仍在大放異彩嗎?不象有些后人,尤其是有些今人,自己沒有多少道德體驗,而著述倒不少,其實,多半是些無補于實際的口頭禪。他們的文風,就不符合道德,怎么能夠教育人!他們的話,自然沒有人聽,倒是他們言不由衷的虛偽態(tài)度,帶壞了年輕人。在道德教育中,態(tài)度的真假,是第一關(guān)鍵。不精不誠,不能動人。鄙人采用孔子、老子、釋迦牟尼,不僅取其道理之真,更是取其態(tài)度之真。采用原著還有另外一個作用,就是當今大學生,尤其是理工科的大學生,國學基礎(chǔ)太差,若能學習《論語》等原著,也可以彌補一下這方面的缺陷。
至于備課,鄙人認為,這不僅僅是語言文字上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從歷史事實和個人經(jīng)驗中,一字一句體會原著中的意境。fo教有個譬喻,“因指見月”;別人用手指頭給我們示意天上的月亮,我們應(yīng)該順著那個指頭的方向,找到天上的月亮,而不應(yīng)該死死盯住那個指頭。若執(zhí)著于語言文字,就成了死死盯住指頭了。我們應(yīng)該順著文字的指點,體會文字之外的意境。這才是備課的真正任務(wù)。鄙人覺得,《論語》等著作的真正注解,只有兩個地方找得到,一個是《資治通鑒》、《廿四史》等史籍,里面無數(shù)政權(quán)、家族和個人,無一不是修德而興、喪德而亡;這等于是給《論語》等著作做印證?上У氖牵@些賠進成千上億身家性命證實了的真理,至今仍然許多人一無所知,將來還得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每念及此,不禁怦然
心悸!尋找真正注解的另一個地方,是在我們自己的修持體會中。試舉一例: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字面上沒有什么難解,但是,實際境界是個什么樣子呢?這就必須切己反省。假如我們做工作,做出了一些成績,而不被人理解,我們就往往感到很難受;如果再背上一層冤枉,那更不得了,痛不欲生,這個“痛”,就非“不慍”的境界,就是問題所在了。究其原因,表面上是由于別人的“不知”,深挖下去,卻是自己在做工作時,先存了一個強烈的期待“人知”的心理,有了這個“期待”,一旦落空,就“痛”得要命。我們講修持,就是要修掉這一點對別人的“期待”。只反省自己的工作做好了沒有,此外不期待、不關(guān)注任何別人的反應(yīng)。不能如此,就是動機不純,一方面,內(nèi)心常常會感到痛苦;另一方面,處世態(tài)度,則可能會滑向追求表面好看、陽奉陰違、兩面三刀的邪路上去。所以,看起來很簡單的一“痛”,隱藏的問題卻是成堆,不嚴密反省,不可能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切實的修持,第一次十分痛,到第二次,只有九分痛了,就是進步。不折不撓,屢敗屢戰(zhàn),就會不斷進步。隨著痛苦這一方面的不斷減輕,另一方面,輕舒自在之樂,則油然而生。如果修持到任何境界臨頭,都絲毫不痛了,就逍遙了,就成就了,就“證果”了,就徹底領(lǐng)會了“人不知而不慍”的意境了。這是以切身體驗注解“人不知而不慍”的含義。全部《論語》、《道德經(jīng)》等著作,均應(yīng)以這種方式去注解,這就是所謂“以身作證”、“銷歸自己”。這個工作最艱巨,但也最有趣味,最有意義。不如此備課,而死鉆語言文字,則滿口空話,不能引起聽眾的共鳴;頂多傳授一些廢知識,道德感化效果,則等于零。
鄙人通過近年來道德教育的嘗試,切實體會到,要說服人,必須有“道理”;要感動人,必須有“道力”。兩者兼?zhèn),才能較好地完成道德教育的任務(wù)。實際生活中,有那么一種人,道德很高尚,卻說不出道理來,他可以感化直接打交道的那一部分人,但不能及于久遠;還有一種人,講起道德理論來,口若懸河,著作等身,而他自身的品德,卻并不怎么樣,言不由衷,不能感人,等于是一堆廢話。兩相比較,僅有道力的人,比僅有道理的人,要好得多。在道德教育中,道理只起一個解除學生思想疑慮的作用;道力才能感化學生行動起來。道理可以從讀書中獲得,道力則必須靠真修實證才能獲得。所以,明理,真修,實證,是道德教育者的三個必備條件?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明理,屬于“知之”的層次;真修,屬于“好之”的層次;實證,屬于“樂之”的層次。道德修證,完全相同于科學實驗,從頭到尾,都是實打?qū)崳魏窝b腔作勢都沒有用。稍微不同的,是道德實證不是拿外物作實驗,而是修證者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和體驗。修證到什么程度,就出現(xiàn)與這程度相對應(yīng)的某種境界,與科學實驗一樣的嚴格;但是,這個境界,只有身在其中的人自己能夠領(lǐng)會,所謂“如魚飲水,冷暖自知”;或者是與其他有相同體驗的人,互相印證,相視而笑,莫逆于心。一分真修,一分實證,一分受用。這是騙不了人的。真假的區(qū)別,有一個很簡單的標準,就是,真的說出來,一定感人,百分之百,萬分之萬,都是這樣,絕無例外;假的說出來,則無論怎樣花言巧語,聽眾都不會感動。就如向外地人介紹北京,一位只看過地圖的人介紹,與一位實地旅游過的人介紹,不同的味道,一聽即知。假科學,在事物上面通不過;假道德,在人心上面通不過,通不過的標志,就是感動不了人。這是一條毫無情面的規(guī)律,鄙人實實在在感受到了它的無窮威力,所以,小心謹慎,守之不移。
人生在世,無一例外的,都是追求幸福。如果我們的內(nèi)心深處,常常受到別人的為人處世的感動,則可算得上一個幸福的人了。但是,這種為他人所感動的被動的幸福,很是難得,必須在社會風氣淳良的時代,才有較多的可能性。反過來,如果我們自己的為人處世,能夠常常感動別人,則我們就成了“感動”這一心理交流的主人翁,那就值得恭賀了,因為,能夠常常感動別人的人,自然常常也被別人所感動,而互相感動,正是人生的最大幸福。這種性質(zhì)的幸福,操之在我,只要自己肯進德修業(yè),精進不懈,則“我欲仁,斯仁至矣”,不受時間、地點和他人的限制。所以,真道德的生活,即是真享樂的生活。古語說:“咬得菜根香,尋出孔顏樂”,孔顏之樂,即道德之樂。臺灣弱智學校校長鄭武俊先生,曾經(jīng)深有感觸地說:“最大的犧牲,就是犧牲享受;最大的享受,就是享受犧牲”。這是最高深的哲理,也是最實在的體會。陶行知先生辦學,“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钡拇_,他沒有帶走半根草,但是,他卻帶走了所有受恩者的全部真情。在這個世界上,有哪一種富有,比得上真情的富有?反過來,又有哪一種貧窮,比得上真情的貧窮?懂得這個道理,不僅僅是道德,更是智慧。所以,貪求財色,不務(wù)修德,不僅僅是道德的欠缺,更根本的是智慧的欠缺。真道德的生活,不只是真享樂的生活,更是真智慧的生活。
但坐而談,不如起來行,說藥不能療病,畫餅難以充饑。鄙人迫切的、唯一的愿望,就是憑借大學的講臺,憑借先哲的遺教,憑借歷史的經(jīng)驗,憑借師長的提攜,憑借同道的幫助,憑借自己的誠意,實實在在感化幾個學生,跳出自私自利、你爭我奪的刀山火海,共享互幫互助、尊老愛幼、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的道德之樂。鄙人自知智慧膚淺,道力薄弱,所可自信者,是有真愿望,有真決心,不圖名,不圖利,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最后,鄙人再一次祈請各位領(lǐng)導(dǎo)和老師,鑒我血誠,垂賜支持,鄙人將拚卻一生心血,純潔自己,感化學生,凈化社會,以報答領(lǐng)導(dǎo)和老師們的無涯之恩。
賀益德 敬呈
一九九五年二月
[
Last edited by 云懷 on 2005/12/24 at 10:41 ]
-----------就個體而言
心氣沉靜無外一呼一吸
心靈凈化關(guān)乎一生一世
向樓主致謝!
向文主致敬!!
[
Last edited by 做人與做事 on 2005/12/16 at 22: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