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傷寒論》脈診特點辨析
    

傷寒雜病:《傷寒論》脈診特點辨析

作者:王彥平 王玉芬 閻英杰


   《傷寒論》是我國第一部理、法、方、藥比較完善,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古代重要醫(yī)學著作,是東漢末年著名醫(yī)家張仲景所著,共398條,112方,提出較為完整的六經辨證體系,奠定了辨證論治的基礎,成為中醫(yī)學發(fā)展史上的一塊里程碑。張仲景對脈診極為重視,F就《傷寒論》中脈診特點作一辨析。

1  以脈統(tǒng)證。分述六經病證特點

    在《傷寒論》一書中仲景分三陰三陽闡述外感病發(fā)展的規(guī)律及各個不同階段的病理特點。仲景將脈診放在極為重要的位置,六經辨證在一定程度上即為平脈辨證的方法,據原序記載,本書是仲景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等書的基礎上平脈辨證而成。每篇篇名仲景均冠以“某某病脈證并治”,以脈來統(tǒng)證,分述六經病證的特點。

    如太陽病仲景指出主脈為浮脈,主癥為頭項強痛而惡寒,反映出風寒之邪侵襲太陽之表,病邪淺。風寒表實證的脈象特點為浮緊,主癥為“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體痛,嘔逆”;風寒表虛證的脈象特點為浮弱,主癥為“發(fā)熱汗出惡風”。反映出雖然病皆在太陽之表,但由于正氣的虛實不同,與邪氣相爭時表現出不同的脈癥特點。

    陽明病其脈洪大或數,主癥為“壯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面赤、口渴!贝藭r病邪由太陽之表傳入陽明之里,從燥化熱,邪正相爭,其勢劇烈,表現出陽熱亢盛的證候。

    少陽病,邪在半表半里,脈弦細,主癥為寒熱往來,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

    太陰病其脈緩,主癥如273條:“太陰之為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

    少陰病主脈、主癥如281條:“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鄙訇幉洳⌒圆煌煞譃楹C和熱化證兩大類。少陰寒化證的主脈為微細,主癥為無熱惡寒,身倦欲寐,嘔吐,下利清谷等;少陰熱化證其脈細數,主癥為心煩,不得臥,口燥咽痛等。

    厥陰病的主脈可以從327條:“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蓖浦拔ⅰ睘樨赎幉≈髅}!夺t(yī)宗金鑒》注云:“厥陰中風,賅傷寒而言也。脈微,厥陰脈也;浮,表陽脈也。”一方面指出厥陰病的主脈為“微”,另一方面詮釋出仲景認為厥陰病為六經傳變的后期階段。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云:“厥陰者何也?岐伯日:兩陰交盡也!辈≈霖赎帲砻麝幒翗O,故其脈微。但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的理論,及《醫(yī)宗金鑒》:“厥陰病,陰盡陽生之臟,……邪至其經,從陰化寒,從陽化熱,故其為病陰陽錯雜,寒熱混淆。”其臨床可見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利不止等寒熱錯雜的癥狀。

    《傷寒論》中仲景不僅以脈統(tǒng)證,脈證合參,言簡意賅地論述了六經病的特點,并且常以脈代證揭示疾病的本質。如第42條“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由脈浮弱可知其必有發(fā)熱,汗出,惡風等癥,為風寒表虛證,故用桂枝湯以調和營衛(wèi),祛除表邪。又如235條:“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fā)汗則愈,宜麻黃湯!泵}浮,即表明病初入陽明而太陽傷寒證仍在,故仍宜用發(fā)汗法,祛除在表的邪氣。少陰病315條:“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從脈微可知其病在少陰,屬腎陽衰微之證,除有下利外,當有無熱惡寒,身倦欲寐等寒化證,故當溫通腎陽,予白通湯。

    此外,仲景還詳細論述了各經的兼證、變證、腑證、合病、并病、壞癥等,出現相同癥狀情況下,通過脈象來進行鑒別。如同樣有惡寒頭身疼痛的癥狀,脈浮緊者為病在太陽之風寒表實證,當用麻黃湯辛溫解表,脈沉細則為既有風寒在表,又有寒傷腎陽的太陽少陰合病證,宜用發(fā)表溫腎的麻黃附子細辛湯。

2細審脈象,詳論病勢進退及六經傳變規(guī)律

    對于病勢的進退,邪正的盛衰,六經病傳與不傳,仲景均通過脈象的變化來判斷。如太陽病篇脈浮緊為風寒表實證;得行之后若脈轉為浮緩,猶惡風寒,則邪未祛而表已虛,為風寒表虛之證,治用調和營衛(wèi)的桂枝湯;若脈變沉遲,則表邪已去而營衛(wèi)虛寒,故治當溫補營衛(wèi),予新加湯。陽明腑實之證,脈滑疾者為熱與燥屎內結,正盛邪實之小承氣湯證,若下之后脈轉為澀而大便不下則為正虛邪實之證。仲景指出“此難治,不可再予承氣湯也!钡211條:“發(fā)汗多,若重發(fā)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即為憑脈象判斷亡陽譫語的預后。汪苓友注云:“譫語者脈當弦實,或洪滑,為自和,自和者言脈與病皆相背也,是病雖甚不死。若譫語脈短者,為邪熱盛,正氣衰,乃陽證見陰脈也,以故主死;蛞躁柾鰹槊撽,……!钡271條:“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少陽病的主脈為弦,今見脈小,則為欲愈,如成無己日:“內經云:大則邪至,小則平。傷寒三日,邪傳少陽,脈當弦緊。今脈小者,邪氣微而欲已也!庇秩274條“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287條“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為欲解也,雖煩,下利必自愈!泵}緊、脈微、脈緊反去一系列的脈象變化反映了疾病發(fā)展的趨勢,正氣雖衰但邪漸去,逐漸向愈的過程。少陰病的病機是真陽衰微,陰寒內盛,厥陰病的病機是陰陽交爭,寒熱勝復,均為危重之證,此時仲景尤重脈象的變化。如“少陰中風,脈陽微陰浮者,為欲愈!薄柏赎幹酗L,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薄跋吕竺}絕、手足厥冷,卒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脈由陰出陽,由沉轉浮,由絕轉還,均為由兇轉吉之兆,皆為仲景通過脈象的變化來判斷疾病的預后。

    另外,仲景還通過脈象揭示疾病在六經之間傳變的規(guī)律。如太陽病篇第4條:“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燥煩,脈數急者,為傳也。”揭示了脈靜則不傳,脈數急則傳的傳變規(guī)律。

3別脈陰陽。確定疾病性質

    根據仲景文中所論脈象,脈之陰陽劃分,從部位講寸為陽,尺為陰;從切脈指力與深度來講輕取即得,淺在皮膚之表為陽,重按方至,深在筋骨之間為陰;從脈形上講,大、有力、長者為陽,小、無力、短者為陰;從流動的程度上講,快、疾、滑、利者為陽,緩、有間歇、不流利者為陰。臨床實際病情復雜,脈亦陰陽兼見,反映復雜的病情變化。如《難經四難》所云:“脈有一陰一陽,一陰二陽,一陰三陽,有一陽一陰,一陽二陰,一陽三陰……!敝倬俺8鶕}之陰陽來判別疾病的寒熱虛實性質,施以相應的治法、方劑。如群芳之首的方劑桂枝湯證仲景論脈為“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泵}浮弱為一陽一陰的組合,浮為陽脈表明風寒之邪與衛(wèi)氣相爭于表。弱為陰脈,反映了衛(wèi)表不固,營陰外泄,浮弱脈確定了其病性為風寒表虛,營衛(wèi)不和,故當用發(fā)表散寒,調和營衛(wèi)之法。少陽病篇第100條“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小柴胡湯主之!贝颂庩柮}澀,是脈浮取而澀,為本虛,為氣血不足,陰脈弦是脈沉取而弦,弦主病在少陽,又主寒主痛,故所出現腹中急痛見此脈,其病性為少陽兼里虛寒之證。故先與小建中湯以溫其中,繼給小柴胡湯以和解少陽。

4三部合參。判斷病位所在

    仲景診脈人迎、寸口、趺陽三部合參以判斷病位所在,這從其原序對“今之醫(yī)”的批評中可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傷寒論》中論脈定位以寸口為主,如“脈浮者,病在表。”“少陰病,脈細沉數,病為在里,……”“傷寒三日,陽明脈大!奔疵}大者病在陽明!皞}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薄皞,脈弦細……屬少陽!薄叭柦癫,脈浮大,上關上……”即在上關上部位出現浮大脈,其病在三陽。仲景對寸口脈診察極詳,常三部九候,如244條“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傷寒論》中診趺陽脈專候脾胃的情況,見于247條“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敝赋鲺藐柮}浮為胃中有熱,澀為脾陰不足。362條“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都為在寸口脈切不出時合參趺陽脈以診察胃氣的存亡?梢娭倬霸\脈全面細致,堪為后世楷模。

    總之,脈診在辨證治療體系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仲景正是在平脈的基礎上進行辨證,制定相應的治則治法,施以方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六經辨證體系,至今對中醫(yī)的臨床治療有著極大的指導意義。


來源:《時珍國醫(yī)國藥》
-----------1  以脈統(tǒng)證
2 細審脈象,論病進退及六經傳變
3 脈別陰陽。確定疾病性質
4三部合參。判斷病位所在


不愧醫(yī)圣!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