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嘔吐統(tǒng)論
    

金匱翼:嘔吐統(tǒng)論

《仁齋直指》云∶嘔吐出于胃氣之不和,人所共知也。然有胃寒,有胃熱,有痰水,有宿食,有膿血,有氣攻,又有所謂風邪干胃。凡是數(shù)者,可不究其所自來哉。寒而嘔吐,則喜熱惡寒,四肢凄清,法當以剛壯溫之。熱而嘔吐,則喜冷惡熱,煩躁中干,法當以清涼解之。痰水癥者,…

《仁齋直指》云∶嘔吐出于胃氣之不和,人所共知也。然有胃寒,有胃熱,有痰水,有宿食,有膿血,有氣攻,又有所謂風邪干胃。凡是數(shù)者,可不究其所自來哉。寒而嘔吐,則喜熱惡寒,四肢凄清,法當以剛壯溫之。熱而嘔吐,則喜冷惡熱,煩躁中干,法當以清涼解之。

痰水癥者,吐沫怔忡,先渴后嘔,與之消痰逐水輩。宿食癥者,胸腹脹滿,醋悶吞酸,與之消食去積輩。腥氣燥氣,熏炙惡心,此膿血之聚,經(jīng)所謂嘔家有膿,不須治,膿盡自愈是也。七情內(nèi)郁,關格不平,此氣攻之癥,經(jīng)所謂諸郁干胃則嘔吐是也。若夫風邪入胃,人多不審,率用參、術助之,攔住寒邪,于此猶關利害。其或惡聞食臭,湯水不下,粥藥不納,此則反胃之垂絕者也。辨之不早,其何以為對治乎。雖然,足陽明之經(jīng),胃之絡脈也,陽明之氣,下行則順,今逆而上行,謹不可泄,固也。然嘔吐者,每每大便秘結,上下壅遏,氣不流行,盍思所以區(qū)畫而利導之。他如汗后水藥不入口者,遂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微熱而手足厥者,虛寒之極也。識者憂焉。

潔古論吐,以氣、積、寒,分屬上、中、下三焦。大旨元從啟元子食不得入,是有火,食入反出,是無火來。至中焦吐,則獨以積字該之。夫中焦氣交之分,主營運上下,和調陰陽,其病有虛有實,有寒有熱,其治亦不拘一法,豈區(qū)區(qū)毒藥去積,檳榔、木香和氣所能盡其事哉。東垣論吐,以嘔、吐、噦,分太陽、陽明、少陽,以其經(jīng)氣血多少而為聲物有無之別,未見著實。

剛壯之劑

吳茱萸 治冷涎嘔吐。

吳茱萸(沸湯炮洗三次,焙干) 生(各一兩半) 人參(三錢) 大棗(五個)

上銼,每服四錢,水盞半,食前服。

《本事》附子 治反胃嘔吐。

附子一枚極大者,坐于磚上,四面著火,漸漸逼熱,淬入生姜自然汁中,再用火逼再淬,約盡姜汁半碗,焙干末之,每服二錢,水一盞,粟米少許同煎七分,不過三服。

清涼之劑

《本事》竹茹 治胃熱嘔吐。

干葛(三兩) 甘草(三錢) 半夏(一兩,姜汁半盞漿水一升煮,耗半)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竹茹一錢,同煮至一盞,去滓溫服。

許叔微云∶胃熱者,手足心熱。政和中一宗人病傷寒,得汗身涼。數(shù)日忽嘔吐,藥與食俱不下,醫(yī)者皆進丁香藿香、滑石等藥,下咽即吐。予曰∶此正汗后余熱留胃皖,孫兆竹茹湯正相當耳。急治藥與之,實時愈。

龐老枇杷葉散

枇杷葉(刷凈毛) 人參(各一錢) 茯苓(半兩) 茅根(二兩) 半夏(一錢)

上細銼,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姜七片,慢火煎至七分,去滓,入檳榔末半錢,和勻服之。此方宜入行氣項下。

(新定)清中止嘔方

半夏(一錢) 茯苓(二錢) 陳皮(一錢) 竹茹(一錢) 干葛(五分) 生姜(五分) 蘆根(五錢) 枇杷葉(三片) 麥冬(一錢) 白風米(百粒)

消痰逐水之劑

大半夏湯 治痰癥嘔吐。

半夏(制,二升) 人參(三兩,切)

上每四錢,姜七片,蜜少許,熟煎服。

小半夏茯苓湯 《金匱》云∶嘔家用半夏以去其水,水去嘔止。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四兩)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局方》二陳湯 治痰飲嘔惡,頭眩心悸。

陳皮 半夏(制,各三錢) 茯苓(二錢) 炙甘草(一錢)

水二盅,姜三片,食遠服。

東垣云∶辛藥生姜之類治嘔吐,但治上焦氣壅表實之病。若胃虛谷氣不行,胸中痞塞而嘔吐者,惟宜益胃,推揚谷氣而已。故服小半夏湯不愈者,服大半夏湯立愈,此仲景心法也。

《本事》神術丸 治嘔吐清水,亦治嘔酸。(方見痰飲門。)

經(jīng)云∶太陰之復,嘔而密默,唾吐清液,治以苦熱,是嘔水屬濕也;蛞晃蒼術制炒為丸服之。

丹溪云∶或問吞酸,《素問》明以為熱,東垣又以為寒,何也?曰∶吐酸與酸不同,吐酸是吐出酸水如醋。平時津液隨上升之氣,郁而成積,成積既久,濕中生熱,故從木化,遂作酸味,非熱而何?其有郁積之久,不能自涌而出,伏于肺胃之間,咯不得上,咽不得下。肌表得風寒,則內(nèi)熱愈郁,而酸味刺心;肌表溫暖,腠理開發(fā),或得香熱湯丸,津液得行,亦可暫解,非寒而何?《素問》言熱者,言其本也,東垣言寒者,言其末也。但東垣不言外得風寒,而作收氣立說,欲瀉肺www.gydjdsj.org.cn金之實,又謂寒藥不可治酸,而用安胃湯加二陳湯,俱犯丁香,且無治熱濕積郁之法,為未合經(jīng)意。予嘗論治吞酸,用黃連、茱萸各制炒,隨時令迭為佐使,蒼術、茯苓為輔,湯浸蒸餅為小丸吞之,仍教以 食蔬果自養(yǎng),則病自愈。

消食去積之劑

治中湯 治食癥嘔吐。

人參 白術 干姜(炮) 甘草(炙) 青皮 橘皮(等分)

上銼,每服三錢,棗一枚,煎服。積聚大便多者,加大黃二棋子許。

二陳湯如縮砂、丁香,亦治宿食嘔吐。

潔古紫沉丸 治中焦吐食,由食積與寒氣相格,故吐而疼。

砂仁 半夏曲(各三錢) 烏梅(去核) 丁香 檳榔(各二錢) 沉香 杏仁 白術 木香(各一錢) 陳皮(五錢) 白豆蔻 巴霜(各五分)

上除巴霜另炒外,為細末和勻,醋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五十丸,食后姜湯下,愈則止。

溫中法曲丸 治食已心下痛,陰陰然不可忍,吐出乃已,病名食痹。

法曲(炒) 麥芽(炒) 白茯苓 陳皮(去白) 濃樸 枳實(麩炒,各一兩) 人參 附子(制) 炮姜 炙草 桔梗(各五錢) 吳茱萸(湯泡,三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前熱水送下。一方有當歸、細辛。

行氣之劑

加減七氣丸 治氣郁嘔吐。

半夏(制,二兩半) 人參 辣桂 濃樸(制,各一兩) 茯苓(一兩半) 甘草(炙,半兩)

上銼散,每三錢半,姜七片,棗一枚,煎服。加木香亦得。

去風和胃之劑

藿香正氣散 治風邪入胃嘔吐。

半夏曲 川濃樸(制,各三兩) 藿香葉 橘紅(各一兩) 甘草(炙,七錢)

上銼散,每三錢,姜三片,棗一枚,食前煎服。

清胃丸 治嘔吐,脈弦頭痛。

柴胡(一兩) 黃芩(七錢半) 甘草(炙) 人參(各五錢) 半夏(三錢) 青黛(二錢半)

上細末,每姜汁浸蒸餅丸桐子大,每五十丸,姜湯下。

理中安蛔之劑

安蛔丸 人參 白術 干姜 甘草 川椒 烏梅

導利之劑

《金匱》大黃甘草湯 治食已即吐。

大黃(四兩) 甘草(一兩)

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此上病療下之法。夫陽明之氣,順而下行者也,若下焦不通,其氣必反而上行,是以食已即吐。用大黃以通大便,則氣復順而下行矣。所謂濁氣自歸濁道也。

東垣通幽湯 治幽門不通,上沖吸門,嘔吐噎塞,氣不得上下,治在幽門。

熟地 生地(各二錢) 紅花(五分) 仁泥(七粒) 當歸 甘草 升麻(各五分) 大黃(一錢)

上 咀,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熱服。

《準繩》云∶陰虛邪氣逆上,窒塞嘔噦,不足之病,此地道不通也。當用生地黃、當歸、桃仁、紅花之類,和血、涼血、潤血,兼用甘草以補其氣,微加大黃、芒硝以通其閉,大便利,邪氣去,則氣逆嘔吐自愈矣。

益胃之劑

《廣濟》豆蔻子湯 治反胃嘔吐,不下食,腹中氣逆。

人參(一兩) 白豆蔻(七粒) 甘草(炒,一兩) 生姜(五兩)

水四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如人行五六里。

丁香煮散

丁香 石蓮肉(各十四枚) 北棗(七枚) 生姜(七片) 黃秫米(半合)

上以水一碗半,煮稀粥,去藥,取粥食之。

咳嗽嘔吐痰血飲食

咳而嘔吐,痰食俱出者,傷于胃氣。昔人所謂肺病連胃是也。嘔血帶痰而出者,傷于肺之絡,《金匱》所謂熱傷血脈是也。吐食者二陳湯加減治之,吐血者補肺湯主之。

加減二陳湯 半夏(一錢) 杏仁(一錢五分) 茯苓(一錢五分) 炙草(五分) 橘紅(一錢) 竹茹(八分) 生姜(一片) 粳米(一百粒)

上藥用清水煎服,加枇杷葉、蘆根佳。

補肺阿膠

阿膠(一錢五分) 兜鈴(五分) 炙草(五分) 牛蒡(一錢) 杏仁(七粒) 糯米(一百粒)

都作一服,甚者加生地黃汁。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