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十二邪
    

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十二邪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八《口問篇》。又自“黃帝曰:人之欠者,何氣使然”至末,見《甲乙經(jīng)》卷十二第一,惟編次小異。黃帝間居,避左右而問岐伯曰:余以聞九針之經(jīng),論陰陽逆順六經(jīng)已畢,愿得口問。岐伯避席再拜對曰:善乎哉問也!此先師之所口傳…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八《口問篇》。又自“黃帝曰:人之欠者,何氣使然”至末,見《甲乙經(jīng)》卷十二第一,惟編次小異。

黃帝間居,避左右而問岐伯曰:余以聞九針之經(jīng),論陰陽逆順六經(jīng)已畢,愿得口問。岐伯避席再拜對曰:善乎哉問也!此先師之所口傳也。

間居,晏也。避,去也。六經(jīng),陰陽各有三陰三陽之脈也?趥髡,文傳得粗,口傳得妙,謂口決其理也。

平按:《靈樞》“避左右”作“辟左右”;“以聞”作“已聞”;“再拜”下無“對”字。

黃帝曰:愿聞口傳。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食飲居處,大驚卒恐。

風雨、寒暑、居處,外邪也。陰陽、喜怒、飲食、驚恐,內(nèi)邪也。

平按:“愿聞”,袁刻作“愿問”!笆筹嫛薄鹅`樞》作“飲食”。

血氣分離,

此內(nèi)外邪生病所由,凡有五別。一,令血之與氣不相合也。

陰陽破散,

二,令臟腑陰陽分散也。

經(jīng)絡決絕,脈道不通,

三,令經(jīng)脈及諸絡不相通也。

平按:《靈樞》“決”作“厥”。

陰陽相逆,衛(wèi)氣稽留,

四,令陰陽之氣乖和,衛(wèi)氣不行。

經(jīng)脈空虛,血氣不次,乃失其常。

五,令諸經(jīng)諸絡虛竭,營血衛(wèi)氣行無次第。

平按:《靈樞》“空虛”作“虛空”。

論不在經(jīng)者,請道其方。

如上所說,論在經(jīng)者,余已知之。有所生病不在經(jīng)者,請言其法也。

黃帝曰:人之欠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衛(wèi)氣晝?nèi)招杏陉,夜則行于陰。陰者主夜,夜者主臥。陽者主上,陰者主下。故陰氣積于下,陽氣未盡,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故數(shù)欠。陽氣盡而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

陽氣主晝在上,陰氣主夜在下。陰氣盡,陽氣盛,則寤;陽氣盡,陰氣盛,則瞑。今陽氣未盡,故引陰而上,陰氣已起,則引陽而下,陰陽相引上下,故數(shù)欠也。

平按:《甲乙》“晝”下無“日”字;“夜則行于陰”,無“則”字!鹅`樞》“夜”下有“半”字。又《甲乙》“陽引”作“陽氣”;“陰引”作“陰行”;“則寤”下有“腎主欠”三字。

瀉足少陰,補足太陽。

瀉于腎脈足少陰實,補于膀胱脈足太陽虛,令陰陽氣和,故欠愈也。有本作“足太陰”。

黃帝曰:人之噦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谷入于胃,胃氣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氣與新谷氣俱還入于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并相逆,復于胃,故為噦。

谷入胃已,清氣上注于肺,濁氣下留于胃,有故寒氣與新谷氣俱入于腎,新故真邪在于胃中相攻相逆,復從胃出,故為之噦。

平按:“并相逆”,《靈樞》“并”上有“氣”字,《甲乙》無“并”字!皬陀谖浮,《靈樞》、《甲乙》“復”下有“出”字。

補手太陰,瀉足少陰。

宜補肺脈手太陰,瀉腎脈足少陰。以足少陰主寒,故須瀉之,手太陰主氣,故先補之。

平按:《甲乙》“補”上有“肺主噦”三字;“足少陰”作“足太陰”,下有“亦可以草刺其鼻,嚏而已;無息而疾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可已”二十四字。

黃帝曰:人之唏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陰氣盛而陽氣虛,陰氣疾而陽氣徐,陰氣盛,陽氣絕,故為唏。

唏,火幾反,笑也。陰氣盛而行疾,陽氣虛而行徐,是以陽氣絕為唏也。

補足太陽,瀉足少陰。

以腑膀胱太陽氣絕,故須補之。腎臟少陰氣盛,故須瀉之。

黃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寒氣客于皮膚,陰氣盛,陽氣虛,故振寒寒栗,補諸陽。

以陽虛陰盛,陽虛故皮膚虛,陰盛故寒客皮膚,故振寒寒栗,宜補三陽之脈。

黃帝曰:人之噫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寒氣客于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于胃,故為噫。

寒氣先客于胃,厥而逆上消散,復從胃中出,故為噫。

補足太陰、陽明。一曰補眉本。

脾胃腑臟皆虛,故補斯二脈。眉本是眉端攢竹穴,足太陽脈氣所發(fā)也。

黃帝曰:人之嚏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陽氣和利,滿于心,出于鼻,故為嚏。

陽之和氣利,滿于心中,上沖出于鼻,故為嚏也。

補足太陽榮①、眉本。一曰眉上。

陽虛而利,故補陽脈。太陽起鼻上兩箱,發(fā)于攢竹。太陽榮在通谷,足指外側(cè)本節(jié)前陷中。

①“榮”,人衛(wèi)本注曰:據(jù)楊注當作“滎”,注同。

黃帝曰:人之撣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胃不實則諸脈虛,諸脈虛則筋肉懈惰,筋肉懈惰,行陰用力,氣不能復,故為撣。

胃氣不實,谷氣少也。谷氣既少,脈及筋肉并虛懈惰,因此行陰。行陰,入房也。此又入房用力,氣不得復,四肢緩縱,故名為撣。撣,云②干反,牽引也,謂身體懈惰,牽引不收也。

平按:“撣”《靈樞》作“亸”,音妥,下垂也,《甲乙》作“軃”,乃“亸”字之訛。袁刻“諸脈虛”下,脫“諸脈虛”三字;注“谷氣少”誤作“谷少氣”。

②“云”,人衛(wèi)本注曰:疑當作“市”。

補③分肉間。

筋脈皆虛,故取病所在分肉間補之。

③“補”,人衛(wèi)本注曰:此前《靈樞·口問篇》及《甲乙》卷十二第一均有“因其所在”四字,詳楊注似

黃帝曰:人之哀而涕泣者,何氣使然?

涕泣多,目無所見,何氣使然也?

岐伯曰: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

涕泣出之所以有三,心者神用,臟腑之主,一也。

目者,宗脈之所聚,上液之道也;

手足六陽及手少陰、足厥陰等諸脈湊目,故曰宗脈所聚。大小便為下液之道,涕泣以為上液之道,二也。

平按:注“以為上液之道”,袁刻脫“以”字。

口鼻者,氣之門戶也。

目者,惟是液之道也;口鼻二竅氣液之道,三也。

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搖則宗脈盛,宗脈盛則液道開,液道開故泣涕出焉。

有物相盛,遂即心動;以其心動,即心臟及余四臟并六腑亦皆動搖;臟腑既動,臟腑之脈皆動;臟腑宗脈搖動,則目鼻液道并開。以液道開,故涕泣出也。

平按:“宗脈盛”《靈樞》、《甲乙》“盛”作“感”。又:注“有物相盛”,“盛”疑系“感”字傳寫之誤。

液者www.med126.com,所以灌精而濡空竅者也,故上液之道開,泣出不止則液竭,液竭則精不灌,精不灌則目無所見矣,故命曰奪精。

五谷液以灌目,五谷之精潤于七竅;今但從目鼻而出不止,則竭也。諸精不得其液,則目眼無精,故目無所見,以奪精也。

平按:“泣出不止”《靈樞》、《甲乙》作“則泣,泣不止”。

補天柱經(jīng)俠項。

天柱經(jīng),足太陽也。天柱俠項后發(fā)際大筋外廉陷中,足太陽脈氣所發(fā),故補之。

平按:“項”《靈樞》、《甲乙》作“頸”!都滓摇贰邦i”下有“俠頸者,頭中分也”七字,本書在后。

黃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憂思則心系急,心系急則氣道約,氣道約則不利,故太息以申出之。

憂思勞神,故心系急。心系連肺,其脈上迫肺系,肺系為喉通氣之道,既其被迫,故氣道約不得通也,故太息取氣以申出之。

平按:“申”《靈樞》、《甲乙》作“伸”。

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

手少陰、手心主二經(jīng)皆是心經(jīng),足少陽膽經(jīng),以心系急引于肝膽,故二陰一陽并須留針以緩。

黃帝曰:人之涎下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飲食者,皆入于胃,胃中有熱,熱則蟲動,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故涎下。

蟲者,谷蟲在于胃中也。廉泉,舌下孔,通涎道也。人神守,則其道不開;若為好味所感,神者失守,則其孔開涎出也。亦因胃熱蟲動,故廉泉開,涎因出也。

平按:“涎”《甲乙》作“□”。

補足少陰。

腎足少陰脈,上俠舌本,主于津涎,今虛,故涎下是也。

黃帝曰:人之耳中鳴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者,故耳鳴。

人耳有手足少陽、太陽及手陽明等五絡脈皆入耳中,故曰宗脈所聚也。溜脈,入耳之脈溜行之者也。有竭不通,虛故耳鳴也。

補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

手陽明入耳,過客主人也。手大指爪甲上手太陰脈,是手陽明之里,此陰陽皆虛,所以耳鳴,故并補之。

平按:《甲乙》無“爪”字。

黃帝曰:人之自齧舌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厥逆走上,脈氣輩至也,

輩,類也。厥逆之氣上走于頭,故上頭類脈所至之處,即自齧舌也。

平按:《甲乙》“齧”作“嚙”;“輩”作“皆”。

少陰氣至則齧舌,少陽氣至則齧頰,陽明氣至則齧唇矣。視主病者則補之。

腎足少陰脈厥逆,至于舌下則便齧舌。手足少陽脈厥逆,行至于頰即便齧頰。手足陽明厥逆,行至gydjdsj.org.cn/rencai/于唇即便齧唇。此輩諸脈以虛厥逆,故視其所病之脈補也。

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竅者也。故邪之所在,皆為之不足。

此十二邪皆令人虛,故曰奇邪?崭[,謂是輸竅者也。此之邪氣所至之處,損于正氣,故令人不足為病也。

平按:《甲乙》“十二”作“十四”。

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善鳴,頭為之傾,目為之瞑;

頭為上也。邪氣至頭,耳鳴,頭不能正,目暗者也。

平按:《靈樞》“善鳴”作“苦鳴”;“傾”上有“苦”字;“瞑”作“!薄

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喜鳴;

腸及膀胱為中也。邪至于中,則大小便色皆變于常,及腸鳴也。

平按:“喜”《靈樞》作“苦”,《甲乙》作“善”,袁刻亦作“善”。

下氣不足,則為痿厥足悶,補足外踝下留之。

邪氣至足,則足厥撣緩,其足又悶,可補之外踝之下。一本,刺足大指間上二寸留之。

平按:《靈樞》“為”上有“乃”字;“足悶”作“心悗”!都滓摇纷鳌靶膼灐保弧凹薄毕掠小按套愦笾干隙缌糁,本書在后。

黃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腎主為欠,取足少陰;肺主為噦,取手太陰、足少陰;唏者,陰盛陽絕,故補足太陽,瀉足少陰;振寒,補諸陽;噫,補足太陰、陽明;嚏,補足太陽、眉本;撣,因其所在,補分肉間;泣出,補天柱經(jīng)俠項,俠項者,頭中分也;[平按:《靈樞》“項”作“頸”。]太息,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涎下,補足少陰;耳鳴,補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自齧頰,[平按:《靈樞》“頰”作“舌”。]視主病者則補之;目瞑項強,足外踝下留之;痿厥足悶,刺足大指間上二寸留之,一曰足外踝下留之。

以下委言療方。與陽者,陰盛不絕不①可瀉,不得言與,可為盛也。頭中分者,取宗脈所行頭中之分。撣、痿厥同為一病,名字有異,此文信之也。

平按:“目瞑項強”《靈樞》作“目眩頭傾”;“足”上有“補”字;“足悶”作“心悗”。

①“不”,人衛(wèi)本注曰:疑“乃”之誤。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