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前面曾提到,很多知識分子因怨氣太重而體弱多病,甚至英年早逝。但也有的知識分子不然,他們很長壽。這又是為何?我拜謁過的這樣的老先生很多,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豁達(dá)樂觀,同時專注于學(xué)術(shù),對自己研究的學(xué)科有一種由衷的熱愛,樂此不疲,“不知老之將至”。
專注,也是用來熄滅思緒和煩惱的方法之一。一個人專注在一件事情上,就會熄滅其他的念頭。當(dāng)然,前提是,值得我們專注的這件事必須是與自己的貪欲無關(guān)的,最好是正義的、有意義的事情。否則,如果專注于自己的貪欲,那不僅不能熄滅思緒和煩惱,反而會使人進(jìn)一步陷入更大的煩惱和病痛之中。
專注,是養(yǎng)生的良藥,又是療病的捷徑。
王鳳儀先生年輕的時候也生病,躺在床上,醫(yī)生來了都不愿意治,說必死無疑。王鳳儀厲聲說:“我沒福我也就認(rèn)了,但我養(yǎng)著我們家兩代老人,我不相信我家老人也會這么沒福!”這話太令人感動了,先生都病成這樣子了,還在念念不忘家里的老人,心里全是孝心一片,完全不顧自己。那位醫(yī)生也感動了,覺得這個人內(nèi)心的力量還很強,所以氣血還沒有衰頹,所以給他治療,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無獨有偶,我國著名學(xué)者錢穆初到香港的時候,條件十分艱苦,病了,躺在新亞書院一間教室的地上,他的學(xué)生來看他,他說,他想看《王陽明全集》和《朱子語類》。這也太出乎人的意料了。所以,這樣的病人,病都容易好。
古人講,人生在世須“發(fā)大愿”,忘卻小我,以慈悲之心去發(fā)愿做大事。至少,這樣可以把注意力從疾病本身挪開。大事激發(fā)起人自身的潛能,疾病與之相比,微不足道。這就好比我們爬樓梯,平時要你爬到六樓,你會覺得有點高;但如果你要去十五樓,恰好電梯又停電了,你必須爬上去,這是六樓對你來說太低了,不知不覺就爬上去了。生病自愈,對于我們來說,充其量只相當(dāng)于爬上六樓,很多人因此就沒有爬上去;如果我們心里有爬上十五樓的目標(biāo),這點身體上的毛病還用放在眼里?
這類的例子有很多。好幾年前,我在報紙上看到一個通訊,有一個人,好像叫孫萬鵬,愛好哲學(xué),他認(rèn)為,在認(rèn)識論中,如果人類已經(jīng)認(rèn)識到的東西是“白”,沒有認(rèn)識到的東西是“黑”,那么,介于黑白之間的那部分就是灰,他立志要建立一門新的哲學(xué),叫“灰學(xué)”,專門研究這一塊。就在這時,他得了癌癥,醫(yī)生認(rèn)為他只能活一年多。他很絕望,最后的愿望是能在臨死前把以前對“灰學(xué)”的構(gòu)想寫出來。于是他辭掉工作,專心著述。構(gòu)想是容易的,把構(gòu)想寫出來則是難的,他克服各種困難,買來大量哲學(xué)書,仔細(xì)研讀、思考,把一切心思都放在寫作和研究上,癌癥幾乎被他忘了。就這樣過了兩年,他的書已經(jīng)寫了兩部,但還是感覺言不能盡意,于是開始寫第三部書。三年后,第三部著作告竣,而他還沒有死。去醫(yī)院一檢查,癌癥已經(jīng)沒了,他的健康狀況良好。
有時候,疾病就像一個淘氣的孩子,你越專注于他,越哄他,他鬧得越厲害;你不理他,他也覺得無趣,不怎么鬧了。在病中,你如果念念不忘這個病,越想越擔(dān)心,越想越無奈,那么,疾病只能變本加厲地折磨你;你若專注于其他,心里把病忘了,病也就自討沒趣,甚至悻悻而逃了。
-----------發(fā)生一件事,喜歡它那就享受它,不喜歡它那就避開它,避不開那就改變它,改變不了,那就接受它.老天親睞不抗拒命運的人.思想決定了語言,語言決定了行動,行動決定了命運。
-----------思想是有力量的,不知道這句話出自哪位哲人,但這正是我們常常忽視的:思想力。。。
如fo陀所述,一切法由心想生...
此間的“法”,近乎道家的“道”,道可道非常道,法可法非常法...敝以為,意念的力量大小完全系于發(fā)念者的修為。
-----------懂得人生真諦,其實就是功德無量,明心見性是功,踐履躬行是德。
-----------意念的力量有時盡是如此強大
-----------我也經(jīng)常有怨氣,愛生氣。就是改不掉。有個好性格也不易呀。
-----------其實很簡單,如果你有怨氣的時候,一般都是感覺對方?jīng)]有做得更好一些,或者說對方應(yīng)該做得更好一些。此時,你反觀一下,自己是不是夠完善,如果不是,那還有什么好埋怨的
覺得自己付出多了,那就反其道而行之,付出自己能付出的,前提是心甘情愿,反之亦然。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付出的未必是對方想要的,付出不要變成了一廂情愿的事情,既然是為對方付出,前提是要看對方需要不需要,如果不需要,剎車就是。如果對方需要,卻不知道珍惜,同樣也可以不付出,有些人不是不想珍惜,是不會,不知道珍惜人的付出是其本能,付出的人得會調(diào)教、會引導(dǎo)。
道理都明白,可真正做到的人有幾個?說嘴打嘴的人不在少數(shù),先這樣吧。有點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味道,物來有應(yīng),過去不留,活在當(dāng)下,就好。
-----------時時提醒自己戒掉貪嗔癡慢疑,人生會變得開闊很多。其實修心的方法很多很多,不管是傳統(tǒng)的fo學(xué)道學(xué),還是現(xiàn)代的心理學(xué),殊途同歸。
-----------面對同樣一件事情,二十歲的人,常常會去批判它;三十歲的人,更多會是理解與接受它;四十歲的人,只需要包容它。這是心理年齡,四十而不惑,笑。
現(xiàn)在終于有點明白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意思了.
當(dāng)人的心胸像大海一樣的寬闊,那么自然就有自我調(diào)節(jié),自我凈化的能力,自然能夠有理解的包容,那想不春暖花開也難呀,水到渠成的事情耶。
美好的感覺不到了,那就當(dāng)遠(yuǎn)行去了;美好的感覺回來了,那就當(dāng)從來沒有離開過。
-----------如果你有怨氣的時候,一般都是感覺對方?jīng)]有做得更好一些,或者說對方應(yīng)該做得更好一些。此時,你反觀一下,自己是不是夠完善,如果不是,那還有什么好埋怨的
l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