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韓運琪
烏梅以其味酸而聞名于世,因酸能生津,澀可收斂,并有《
傷寒論》
烏梅丸治食入吐蛔之論,固今稱其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安蛔止痛,生津止渴。在內(nèi)科應(yīng)用上有人總結(jié)具有“五止”之功(止咳、止虛汗、止
崩漏、止
泄瀉、止
帶下)。除此之外,本品隨著配伍藥物的不同更顯示出和、消、引等功效。將烏梅配入和肝祖方
四逆散中增其養(yǎng)肝體、滌肝用之能。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烏梅煎劑對膽囊有促進收縮和利膽作用,有利于引流膽道的膽汁,減少和防止膽道感染,還能增加膽汁分泌,并能使膽汁趨于酸性,所以烏梅
四逆湯可作為肝膽疾患的基本方。如治療
膽囊結(jié)石、膽絞痛,常配入四金(
金錢草、
海金沙、
郁金、
雞內(nèi)金);對膽囊息肉有人總結(jié)出驗方烏梅
僵蠶薏苡仁湯,即由本方加僵蠶、
薏苡仁、
三棱、
莪術(shù)等而成。
烏梅味雖酸澀,但還可消瘀軟堅。與甘味藥相伍的
沙參麥門冬湯等方劑,可治療萎縮性胃炎和胃粘膜中、重度腸上皮化生;亦可加破瘀之品如穿
山甲、
石見穿、
蜈蚣等治療
賁門癌、
胃癌等消化道腫瘤,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烏梅水煎劑在體外對腫瘤細胞原生質(zhì)有凝固破壞作用;在體內(nèi)能增強白細胞或網(wǎng)狀細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機體免疫能力。對小鼠肉瘤S-180和艾氏
腹水癌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烏梅與辛散祛風(fēng)劑相伍,更能調(diào)營衛(wèi)、固肌腠。其理始于仲景《傷寒論》開篇
桂枝湯中桂、
姜與
芍藥合用,為調(diào)和營衛(wèi)之祖方。末篇烏梅丸中
附子、
花椒與烏梅同施,也是辛、酸相用,一為小辛小酸,一為大辛大酸,然理同為調(diào)和陰陽,使氣血營衛(wèi)和諧爾。后人受此啟迪將烏梅與辛溫發(fā)散藥相配合治療各種皮膚過敏癥,如施今墨先生的脫敏煎(烏梅、
防風(fēng)、銀
柴胡等),以及治療皮膚劃痕癥驗方(烏梅、公
丁香、
地骨皮、
白芍、
徐長卿、
夜交藤)等,以至于有人用烏梅丸治療激素依賴性哮喘多種過敏疾患,效果確驗。
烏梅外用!侗窘(jīng)》言:可去青黑痣,胬肉,F(xiàn)代醫(yī)家用烏梅酊(烏梅100g入70%
乙醇1000ml中浸泡10天,過濾后外搽患處)治
白癜風(fēng)、各種
疣、痣等,說明具穿皮透肌之性。受此啟發(fā),有人創(chuàng)制三烏一枝梅(
川烏、
草烏、
半夏、
紅花、烏梅入75%乙醇浸泡一周后,外擦患處)治療各種痹痛,實用其作為引經(jīng)之品,以使溫?zé)嶂雇催_于患處,以散寒蠲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