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腹浮針療法鎮(zhèn)痛驗案舉隅 原創(chuàng)
    

針灸拔罐:腹浮針療法鎮(zhèn)痛驗案舉隅 原創(chuàng)

腹浮針療法鎮(zhèn)痛驗案舉隅
[關鍵詞]腹浮針療法  鎮(zhèn)痛  針刺療法
動脈硬化閉塞癥的后期,患肢疼痛非常明顯,臨床往往需以鹽酸布桂嗪,美施康定等藥物鎮(zhèn)痛。筆者應用浮針療法治療數例,獲得了“針入即效”的鎮(zhèn)痛效果,但因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肢體血供不佳,浮針留針時間較長,恐造成潰瘍難愈,由此想到應用腹針與浮針結合的方法,即以腹針療法腹部神圖為基礎,在腹部神龜圖上應用浮針操作,治療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的肢體疼痛,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由此應用于多種疼痛的治療均獲滿意療效,故定名為腹浮針療法。下面試舉例說明之。
1. 病例資料
病例1  甄某,男,60歲,住院號:101744,糖尿病性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入院時患者右足小指色黑壞死,時有疼痛需以鹽酸布桂嗪,美施康定鎮(zhèn)痛,2006年1月18日8:30pm患者再次出現(xiàn)右足疼痛,抱膝撫足而坐,予腹浮針療法治療疼痛。治療方法,以22G靜脈留置針自右外陵穴進針與正中線成45度夾角斜向外下(相當于腹部神龜圖的右下肢部位)避開血管沿皮下進針約25mm,針入即刻疼痛緩解,夜間睡眠佳。
慢性缺血性肢體疼痛,臨床往往需要使用中、強效鎮(zhèn)痛藥物鎮(zhèn)痛。在此例取得滿意效果后,又應用腹浮針治療多例慢性缺血性肢體疼痛,絕大多數均可“針入即效”,可以有效減少毒麻藥物使用量。
病例2  范某,男,69歲,住院號:104069,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颊哂2006年1月23 日行左膝上截肢術。術后患者出現(xiàn)幻肢痛,需以鹽酸布桂嗪鎮(zhèn)痛。故行腹浮針療法,自左外陵穴進針與正中線成45度夾角斜向外下(相當于腹部神龜圖的左下肢部位)沿皮下進針約25mm。以0分無疼痛,10分為難以忍受的疼痛對患者疼痛進行評分。患者治療前疼痛為8分,進針完畢疼痛即減為2分,疼痛發(fā)作頻率也明顯減少,此后無需使用鎮(zhèn)痛藥物。
肢體截除后仍感覺已失去的肢體某些部分有疼痛的感覺稱為幻肢痛,治療相對困難。該病例提示腹浮針療法可能是治療幻肢痛的有效措施。
病例3  劉某,女,65歲,住院號:104443,受風后頭頂左側疼痛2小時,難以入睡,疼痛為跳痛,沿枕大神經放射,診為“枕大神經痛”。因上腹部皮膚活動范圍較大,沿中線縱向留針易造成針尖部位疼痛,又因枕大神經源于頸叢,故自右商曲穴外側進針,沿皮刺向下脘(相當于腹部神龜圖的頸部)。針體到位之后頭痛未緩解,遂行掃散動作,即擺動針尾,使針體擺動,掃散30秒后疼痛明顯緩解,夜間睡眠良好。留針12小時,疼痛消失。
枕大神經發(fā)自頸2神經后支,“枕大神經痛”每因受風引起,臨床常見,常規(guī)針刺治療效果亦佳,腹浮針只是提供另一種可以選用的辦法。
病例4  來某,女,35歲,住院號:104177,因活動不慎,右肩部疼痛活動受限30分鐘,不能入睡。予腹浮針療法,自右滑肉門進針與正中線成45度夾角斜向外上(相當于腹部神龜圖的上肢部位)沿皮下進針約25mm,進針后右肩臂疼痛消失,活動自如,并安然入睡,留針8小時,取針后右肩無不適感。
本例患者也可以使用常規(guī)針刺,但止痛恐不能如此迅速。
病例5  楊某,女,83歲,住院號:104561,帶狀皰疹患者。入院時右腰腹、右股內側皰疹融合成片,疼痛較重,影響睡眠。予腹浮針治療,自右外陵穴進針與正中線成45度夾角斜向外下(相當于腹部神龜圖的右下肢部位)刺入皮下,疼痛即時緩解,配合點刺放血,水泡放液等治療,留針期間及拔針后患者僅偶有輕微疼痛,夜間睡眠好。
帶狀皰疹是一種由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以沿周圍神經分布的群集皰疹及神經痛為主要特征的病毒性皮膚病。老年患者發(fā)生神經痛者尤為嚴重,且可拖延甚久。針刺療法治療本病效果甚佳。本例患者皰疹廣泛并融合成片,常規(guī)針刺有無從下針之感,腹浮針療法僅用一針,疼痛即明顯緩解,實有繼續(xù)觀察研究的必要。
2. 討論
浮針療法[1]是一種新型的在病痛周圍的皮下進針的針刺治療方法,主要用來治療各種痛癥,并取得了很好的療效。它是在傳統(tǒng)的針刺理論、阿是穴理論和腕踝針理論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操作方法為,先找準痛點或痛處,距離該點上或下5-10cm處確定進針點。常規(guī)消毒,然后以專利浮針療法器具(有人[2]使用靜脈留置針)針尖直向痛點,水平進針,整個針體淺置于皮下。以進針點為支點,手握針柄使針體在水平方向上作來回擺動的扇形運動,直至疼痛消失或不再減輕為止。進針完畢,抽出不銹鋼針芯,將軟套管仍留置皮下,膠布固定露出皮外的與軟套管緊密連接的管柄。留置1天或數天,將軟套管拔出。
動脈硬化閉塞癥發(fā)展至晚期,由于肢體嚴重缺血缺氧,常因輕微的損傷引起潰瘍和壞疽,故以浮針療法治療此類疼痛時,進針點應遠離潰瘍和壞疽容易發(fā)生的肢體遠端,而非浮針療法常采用的距痛點5~10cm進針。如足部潰瘍疼痛,進針點應選在小腿上段。目前在以浮針療法治療缺血性疼痛中雖未發(fā)生因針刺損傷而造成潰瘍,但浮針療法留針時間較長,感染機會增加,仍恐造成潰瘍難愈。從而想到與腹針療法相結合,形成了腹浮針療法。
腹針療法是以中醫(yī)理論為基礎,神闕調控系統(tǒng)為核心,通過針刺腹部穴位治療全身慢性疾病、疑難病的一種新的針灸方法。腹針療法認為人體在腹部的全息影像酷似一個伏在前腹壁上的神龜。其頸部從兩個商曲穴處伸出,其頭部伏于中脘穴上下,尾部從兩個氣旁穴(氣海旁開5分)處向下延伸終于關元穴附近,其前肢分別由滑肉門引出,在上風濕點屈曲,止于上風濕外點(上風濕點位于滑肉門外5分上5分,上風濕外點位于滑肉門外1寸),其后肢由外陵穴向外伸展止于下風濕下點穴(外陵穴下1寸外1寸)。[3]
腹浮針療法則是在腹針療法和浮針療法基礎上,經臨床實踐而形成雛形。即把腹部人體龜形全息圖看作人體本身,根據患者疼痛部位在腹部神龜上施行浮針療法。操作方法:以浮針器具針尖直向人體疼痛部位相應的神龜區(qū)域,避開血管沿皮下進針,整個針體淺置于皮下。腹部神龜范圍有限,進針點可以在神龜之外。如進針完畢疼痛未緩解,則作掃散動作,即以進針點為支點,手握針柄使針體在水平方向上作來回擺動的扇形運動,直至疼痛消失或不再減輕為止。行針完畢,以輸液貼或透明貼膜貼敷針孔并固定。上腹部皮膚縱向活動度較大,不宜縱向留針,可以橫向留置。留針最好避開腰帶部位。
筆者應用腹浮針療法治療多種疼痛數十例次,大多取得良好的鎮(zhèn)痛效果,部分病例獲得治愈。腹浮針療法的具有如下特點:一、即時鎮(zhèn)痛效果好,多數病人針入即效;二、操作簡便,用針數目少,多數情況僅需使用一根針;三、安全且痛苦小,針刺僅在皮下,無損傷臟器之虞,且無酸麻脹痛等針感,病人更容易接受。四、與浮針療法具有互補性,疼痛范圍相對較大或浮針療法留針不便的疾病可以用腹浮針療法,疼痛相對局限或腹浮針療法留針不便的疾病可以使用浮針療法。
腹浮針療法治療機理可以從兩方面考慮。腹針理論認為以神闕為核心的腹部存在著兩個全身的經絡調控系統(tǒng),其中調節(jié)外周的系統(tǒng)位于前腹壁淺層是一個酷似神龜的包含全身縮影的全息影象。[3]腹浮針便是利用腹部的這一特點以腹部的區(qū)域調節(jié)全身氣血。腹浮針作用迅速,從中醫(yī)傳統(tǒng)理論看,應與慓疾滑利的衛(wèi)氣有關。《素問•痹論》云:“衛(wèi)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腹浮針療法淺刺皮下,可以振奮慓疾滑利之衛(wèi)氣,迅速達到治療目的。
腹浮針療法是在浮針療法和腹針療法基礎上產生,但其本身遠不如浮針療法或腹針療法成熟,希望隨著臨床實踐的增多逐漸成熟。腕踝針,浮針,腹浮針均為皮下進針,鎮(zhèn)痛作用迅速,治療范圍有互補性,三者應有共同的機理存在,[4]但三者取穴又有各自特點,其現(xiàn)代機理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3. 參考文獻
1 符仲華.浮針療法治療痛證的探究[J].現(xiàn)代康復,2001. (8):113.
2 謝朝暉,楊波,慕熙霞.浮針聯(lián)合枝川療法治療急性腰扭傷50例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藥科技,2003.(6):356.
3 薄智云.腹針療法[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90~92.
4 溫木生.腕踝針與浮針合二為一論[J].中醫(yī)外治雜志.2000.(5):3.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