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教程 > 正文: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⑧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上課筆記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教程:⑧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卷八 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此篇分論六節(jié)應天。六節(jié)應地。主歲主時及加臨之六氣。故曰六微旨大論。言陰陽之數(shù)。其旨甚微。黃帝問曰:嗚呼遠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視深淵。視深淵。尚可測。迎浮云。莫知其極。(天之道者。陰陽之道也。言陰陽之道。高遠而淵深也。夫有…

卷八 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此篇分論六節(jié)應天。六節(jié)應地。主歲主時及加臨之六氣。故曰六微旨大論。言陰陽之數(shù)。其旨甚微。

黃帝問曰:嗚呼遠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視深淵。視深淵。尚可測。迎浮云。莫知其極。(天之道者。陰陽之道也。言陰陽之道。高遠而淵深也。夫有形者尚可測。在天之為氣者。莫知其極也。張玉師曰:天包乎地。六氣繞地環(huán)轉。故不曰在地而曰在泉。視深淵尚可測者。喻六氣之在泉也。)
夫子數(shù)言謹奉天道。余聞而藏之。心私異之。不知其所謂也。愿夫子溢志。盡言其事。令終不滅。久而不絕。天之道可得聞乎。岐伯稽首再拜對曰:明乎哉問。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時也。(天之道者。天之陰gydjdsj.org.cn/zhuyuan/陽也。因天之序者。天以六為節(jié)。因六氣而環(huán)序也。盛衰者。六氣之有太過不及也。)

帝曰:愿聞天道。六六之節(jié)盛衰何也?
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紀。故少陽之右。陽明治之。陽明之右。太陽治之。太陽之右。厥陰治之。厥陰之右。少陰治之。少陰之右。太陰治之。太陰之右。少陽治之。此所謂氣之標。蓋南面而待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此之謂也。(六六者。謂司天之三陰三陽。上合天之六氣也。上下有位者。言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太陰在上。則太陽在下。少陽在上。則厥陰在下。陽明在上。則少陰在下。太陽在上。則太陰在下。厥陰在上。則少陽在下。六期環(huán)轉。而各有上下之定位也。左右有紀者。如少陰在上。則厥陰在左。太陰在右。太陰在上。則少陰在左。少陽在右。少陽在上。則太陽在左。陽明在右。陽明在上。則少陽在左。太陽在右。太陽在上。則陽明在左。厥陰在右。厥陰在上。則太陽在左。少陰在右。各隨氣之在上。而有左右之定紀也。故少陽之右。陽明治之。陽明之右。太陽治之。蓋以右位之陰陽。轉遷于上而主歲也。氣之標者。標見于上也。夫天氣右旋。故南面觀之。而待其循序環(huán)轉也。移光者。日月營運也。以日行一周天。以定一氣之位。正立。正南面而立也。)
少陽之上;饸庵沃。中見厥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見之下。氣之標也。(此言三陰三陽。有六氣之化。有上下之本標。有中見之標本也。風寒暑濕燥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故以天氣為本而在上。以三陰三陽之氣標見于下也。)
本標不同。氣應異象。(此言三陰三陽之六氣。雖上下相應。而各有不同也。少陰標陰而本熱。太陽標陽而本寒。是本標之不同也。少陰太陽。從本從標。太陰少陽。從本。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故有從本而得者。有從標而得者。有從標本而得者。有從中見而得者。是氣應之異象也。)

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過。何也?
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來氣不及也。未至而至。來氣有余也。(此論三陰三陽之主歲。而各有太過不及也。至而至者。此平氣之年。無太過不及四時之氣。應期而至。氣之和平也。如春應溫而寒。夏應熱而尚溫。此應至而不至。來氣之不及也。如未至春而先溫。未至夏而先熱。此未應至而先至。來氣之有余也。按天元正紀大論曰:凡此陽明太陰厥陰司天之政。氣化營運后天。太陽少陽少陰司天之政。氣化營運先天。蓋不及之歲。則司天之氣。后天時而至。有余之歲。則司天之氣。先天時而至。又陽年主實。陰年主虛。其天符歲會之年。是為平氣。無太過不及者也。)

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如何?岐伯曰:應則順。否則逆。逆則變生。變則病。(不及之歲。應至而不至。有余之歲。應未至而至。是為應則順。如不及之歲。反未至而至。有余之歲。反至而不至。是為否則逆。逆則變生。變則為民之災病矣。)

帝曰:善。請言其應。岐伯曰:物生其應也。氣脈其應也。(請言其應者。謂應太過不及之氣也。物生其應者。如厥陰司天。毛蟲靜。羽蟲育。少陽司天。草木早榮。太陰司天。萬物以榮。此生物以應司天之候也。氣脈其應者。如太陽司天。寒臨太虛。陽氣不令。陽明司天。陽專其令。炎暑大行。太陰司天。陰專其政。陽氣退避。又厥陰之至其脈弦。少陰之至其脈鉤。太陰之至其脈沉。少陽之至大而浮。陽明之至短而澀。太陽之至大而長。此皆氣脈其應也。)

帝曰:善。愿聞地理之應六節(jié)氣位何如?
岐伯曰:顯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復行一步。土氣治之。復行一步。金氣治之。復行一步。水氣治之。復行一步。木氣治之。復行一步。君火治之。(此論六節(jié)應地而主時也。節(jié)、度也。氣位、六氣所主之步位也。顯明者。寅正立春節(jié)候。乃初之氣也。顯明之右。乃少陰君火之位。主二之氣也。退行一步者。從右而退轉一位也。君火之右。乃少陽相火之位。主三之氣也。復行一步者。復行一位也。復行一位。乃太陰濕土。主四之氣也。復行一位。乃陽明燥金。主五之氣也。復行一位。乃太陽寒水。主六之氣也。復行一位。乃厥陰風木。主初之氣也。復行一位。乃少陰君火之所主。周而復始也。金西銘曰:君火為尊。故以少陰為始。)
相火之下。水氣承之。水位之下。土氣承之。土位之下。風氣承之。風位之下。金氣承之。金位之下;饸獬兄。君火之下。陰精承之。帝曰:何也?
岐伯曰: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外列盛衰。害則敗亂。生化大病。(上節(jié)論六氣相生以主時。此論六氣承制而生化。蓋五行之中。有生有化。有制有克。如無承制而亢極。則為害。有制克則生化矣。治、主也。謂六氣定位。而各有所主也。承者。謂承奉其上而制之也。陰精者。天乙所生之精水也。如木位之下。乃陽明燥金。太陽寒水。母子之氣以承之。母氣制之。則子氣生化其木矣。如金位之下。乃君相二火。太陰濕土母子之氣承之。母氣克之。則子氣生化其金矣。土位之下。乃厥陰風木。君相二火。母子之氣以承之。木制其土。則火氣生化矣。余三氣相同。是為制則生化也。如火亢而無水以承之。則火炎鑠金。而水之生原絕矣。無水以制火。則火愈亢矣。如水亢而無土以承之。則水濫火滅。而土之母氣絕矣。無土以制水。則水愈亢矣。是以亢則為五行之賊害。寒則生化承制之氣。皆為敗亂。而生化大病矣。外列盛衰者。謂外列主歲之氣。有盛有衰。如主歲之氣。與主時之氣。交相亢極。則為害更甚。故曰:害則敗亂。生化大病。金西銘曰:主歲之氣太過。則己亢而侮所不勝。如不及。則為所勝之氣亢而侮之。)

帝曰:盛衰何如?
岐伯曰: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邪則變甚。正則微。(此承上文而言太過不及之歲。而有盛衰之氣也。非其位者。謂氣來有余。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此歲氣之盛也。氣來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此歲氣之衰也。此皆不守本位。而交相乘侮。則邪僻內生矣。當其位者。乃平氣之年。無太過不及之乘侮。而各當其本位。此氣之正也。邪則變甚。正則變微。張玉師曰:地理之應。論主時而及于主歲。司天之氣。以主歲而及于主時。)

帝曰:何謂當位?岐伯曰:木運臨卯;疬\臨午。土運臨四季。金運臨酉。水運臨子。所謂歲會。氣之平也。帝曰:非其位何如?
岐伯曰:歲不與會也。(此言平氣之歲。而無盛衰也。木運臨卯。丁卯歲也。火運臨午。戊午歲也。土運臨四季。甲辰甲戌己丑己未歲也。金運臨酉。乙酉歲也。水運臨子。丙子歲也。會、合也。以天干之化運。與地支之主歲相合。故為歲會。此平氣之年也。如非歲會之年。則有太過不及之相承。是為不當其位矣。)

帝曰:土運之歲。上見太陰;疬\之歲。上見少陽少陰。金運之歲。上見陽明。木運之歲。上見厥陰。水運之歲。上見太陽。奈何?
岐伯曰:天與之會也。故天元冊曰天符。(此言司天之氣。與五運之氣相合。是為天符。上見者。謂司天之氣。見于歲運之上也。土運之歲。上見太陰。己丑己未歲也。火運之歲。上見少陽。戊寅戊甲歲也。上見少陰。戊子戊午歲也。金運之歲。上見陽明。乙卯乙酉歲也。木運之歲。上見厥陰。丁巳丁亥歲也。水運之歲。上見太陽。丙辰丙戌歲也。此司天之氣。與五運之氣相合。故名曰天符。)
天符歲會何如?
岐伯曰:太乙天符之會也。(如天符與歲會相合。是名太乙天符。乃戊午己丑己未乙酉四歲。此乃司天之氣。五運之氣。主歲之氣。三者相合。故又名曰三合。)

帝曰:其貴賤何如?
岐伯曰:天符為執(zhí)法。歲會為行令。太乙天符為貴人。(王冰曰:執(zhí)法猶相輔行令猶方伯。貴人猶君主。)

帝曰:邪之中也奈何?
岐伯曰:中執(zhí)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貴人者。其病暴而死。(王冰曰:執(zhí)法、官人之準繩。目為邪僻。故病速而危。方伯無執(zhí)法之權。故無速害。而病能自持。貴人義無凌犯。故病則暴而死。)

帝曰:位之易也何如?
岐伯曰:君位臣則順。臣位君則逆。逆則其病近。其害速。順則其病遠。其害微。所謂二火也。(地理之應六節(jié)。乃主時之六氣。不易之位也。然又有加臨之六時。隨司天在泉。六期環(huán)轉。故曰位之易也。如少陰君火。加臨于少陽相火之上。是為君位臣則順。如少陽相火。加臨于少陰君火之上。是為臣位君則逆。所謂二火之順逆也。徐振公曰:類而推之。余四氣亦有母子之分。如母加于子為順。子加于母為逆。張玉師曰:此節(jié)起下文加臨之六氣。)

帝曰:善。愿聞其步何如?
岐伯曰:所謂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積盈百刻而成日也。(此論加臨之六氣也。步、位也。以一氣各主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故為六十度而有奇。四歲之中。共計二十四步。每步氣盈八十七刻半。共積盈二千一百刻。以二千刻分為四歲之氣盈五日。尚積盈一百刻。而成有余之一日也。)

帝曰:六氣應五行之變何如?
岐伯曰:位有終始。氣有國中。上下不同。求之亦異也。(此論加臨之六氣。與主時之氣相應。而各有不同也。五行者。謂厥陰風木主初氣。君相二火主二氣三氣。太陰濕土主四氣。陽明燥金主五氣。太陽寒水主六氣。此主時之五行。守定位而不移者也。如加臨之六氣。應主時之五行。則更變不同矣。位有終始者。謂主時之六位。始于厥陰。終于太陽。有一定之本位也。氣有國中者。謂加臨之六氣。始于地之初氣。而終于天之中氣也。上下不同者。謂客氣加于上。主氣主于下。應各不同。是以求之亦異也。)

帝曰:求之奈何?
岐伯曰:天氣始于甲。地氣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歲立。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天干之氣始于甲。地支之氣始于子。子甲相合而歲立矣。先立其歲。以候其時。則加臨之六氣。可與之相期而定矣。)

帝曰:愿聞其歲。六氣始終。早晏何如?(其歲者。謂其一歲之中。有加臨之六氣也。始終者。始于一刻。終于八十七刻半也。早晏者。如卯子辰歲。天氣始于一刻。氣之早也。如寅未亥歲。天氣始于七十六刻。氣之晏也。)

岐伯曰:明乎哉問也。甲子之歲。初之氣。天數(shù)始于水下一刻。終于八十七刻半。二之氣。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終于七十五刻。三之氣。始于七十六刻。終于六十二刻半。四之氣。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終于五十刻。五之氣。始于五十一刻。終于三十七刻半。六之氣。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終于二十五刻。所謂初六。天之數(shù)也。(天數(shù)者。以一歲之日數(shù)。應周天之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也。初之氣。始于寅正朔日子初之水下一刻。終于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六氣共計三百六十日零五百二十五刻。是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此初之六氣。應天之數(shù)也。)
乙丑歲。初之氣。天數(shù)始于二十六刻。終于一十二刻半。二之氣。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終于水下百刻。三之氣。始于一刻。終于八十七刻半。四之氣。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終于七十五刻。五之氣。始于七十六刻。終于六十二刻半。六之氣。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終于五十刻。所謂六二。天之數(shù)也。(乙丑歲。初之氣。始于甲子歲三百六十六日之二十六刻。終于六十一日之一十二刻半。計六十日零八十一刻半。六氣共計。三百六十五日零三十五刻。所謂六氣之二。以應天之數(shù)也。)
丙寅歲。初之氣。天數(shù)始于五十一刻。終于三十七刻半。二之氣。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終gydjdsj.org.cn/job/于二十五刻。三之氣。始于二十六刻。終于一十二刻半。四之氣。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終于水下百刻。五之氣。始于一刻。終于八十七刻半。六之氣。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終于七十五刻。所謂六三。天之數(shù)也。(丙寅歲。初之氣。始于前二歲。七百三十一日之五十一刻。終之氣。終于一千九十六日之七十五刻。計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所謂三歲之六氣也。)
丁卯歲。初之氣。天數(shù)始于七十六刻。終于六十二刻半。二之氣。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終于五十刻。三之氣。始于五十一刻。終于二十七刻半。四之氣。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終于二十五刻。五之氣。始于二十六刻。終于一十二刻半。六之氣。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終于水下百刻。所謂六四。天之數(shù)也。次戊辰歲。初之氣。復始于一刻。常如是而已。周而復始。(丁卯歲。初之氣。始于一千九十六日之七十五刻。終于一千四百六十一日之水下百刻。是每年各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四年共計一千四百六十日。又積盈百刻而成一日也。每年計朔虛六日。氣盈五日零二十五刻。二十歲中之氣盈朔虛。共積余二百二十五日。是以三歲一閏。五歲再閏。十有九歲七閏。而除三日之有奇也。)

帝曰:愿聞其歲候何如?
岐伯曰:悉乎哉問也。日行一周天。氣始于一刻。日行再周天。氣始于二十六刻。日行三行天。氣始于五十一刻。日行四周天。氣始于七十六刻。日行五周天。氣復始于一刻。所謂一紀也。(上節(jié)論六氣之紀步。此復論一歲之氣。以應周天之數(shù)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日一日繞地一周而過一度。每歲計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是日行一歲一周天。而復行于再周也。四歲共積盈百刻而為一紀。)
是故寅午戌歲氣會同。卯未亥歲氣會同。辰申子歲氣會同。巳酉丑歲氣會同。終而復始。(此言天數(shù)之與地支會同。是以四歲而為一紀。寅午戌歲。皆主日行三周。天氣始于五十一刻。卯未亥歲。皆主日行四周。天氣始于七十六刻。辰申子歲。皆主日行一周。天氣始于一刻。巳酉丑歲。皆主日行三周。天數(shù)始二十六刻。四會而地支巳周。終而復始。)

帝曰:愿聞其用也。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氣交。(用者。陰陽升降之為用也。本者。天以風寒暑濕燥火之六氣為本。位者。三陰三陽之步位也。氣交者。天地陰陽之氣。上下出入之相交也。)

帝曰:何謂氣交?岐伯曰: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此之謂也。(分葉問。上下之位。天地定位也。天樞之上下者。言天包乎地。地居天之中也。人與萬物。生于天地氣交之中。人氣從之而生長壯老已。萬物由之而生長化收藏。)

帝曰:何謂國中?岐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氣同法。帝曰:國中何也?
岐伯曰:所以分天地也。帝曰:愿卒聞之。岐伯曰:初者。地氣也。中者。天氣也。(此申明天地陰陽之氣交也。夫歲半之前。天氣主之。而司天之初氣。又始于地之左。歲半之后。地氣主之。而在泉之初氣。又始于天之右。是上下之相交也。而一氣之內。又有國中之分。有奇者。各主三十日零四十三刻七分五厘。地主初氣。天主中氣。是一氣之中。而又有天地陰陽之交會。故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張玉師曰:司天在泉之氣。皆始于地之初氣。而終于天之中氣。故曰:初者地氣也。又司天之氣。始于地之左。而地中有天。在泉之氣。始于司天之右。而天中有地。皆氣交之妙用。)

帝曰:其升降何如?
岐伯曰: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帝曰:愿聞其用何如?
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于地。地氣上升。氣騰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天氣主降。然由升而降。是所降之氣。從地之升。地氣主升。然由降而升。是所升之氣。從天之降。此天地更用之妙也。天氣流于地。地氣騰于天。高天下地之氣。交相感召。因升而降。因降而升。升降相因。而變化作矣。)

帝曰:善。寒濕相遘。燥熱相臨。風火相值。其有聞乎。岐伯曰:氣有勝復。勝復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變。變則邪氣居之。(此論六氣臨御于天地上下之間。有勝復之作。有德化之常。有災眚之變。人與萬物生于天地氣交之中。莫不由陰陽出入之變化。而為之生長老已。能出于天地之外。而不為造化之所終始者。其惟真人乎。遘、謂六氣之遇合。臨、謂六氣之加臨。值、謂六氣之直歲。勝復、yin勝郁復也。德化者。氣之祥。用者。體之動。變者。復之紀。邪者。變易之氣也。玉師曰:此節(jié)統(tǒng)論六氣之旨。至精微而至廣大。)

帝曰:何謂邪乎?岐伯曰:夫物之生從于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五常政大論曰:氣始而生化。氣終。而象變。是以生長收藏。物之成也。災眚變易。物之敗也。故人與萬物。生長于陰陽變化之內。而成敗倚伏于其中。)
故氣有往復。用有遲速。四者之有。而化而變。風之來也。(氣有往復。謂天地之氣。有升有降也。用有遲速。謂陰陽出入。有遲有速也。風者。天地之動氣。能生長萬物。而亦能害萬物者也。玉師曰:至而不至。來氣之遲也。未至而至。來氣之速也。遲速者。謂陰陽六氣。有太過不及之用。故下文曰:因盛衰之變耳。)

帝曰:遲速往復。風所由生。而化而變。故因盛衰之變耳。成敗倚伏游乎中何也?
岐伯曰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動者。升降出入之不息也。萬物之成敗。由陰陽之變化。是以成敗之機。倚伏于變化之中。)

帝曰:有期乎。岐伯曰:不生不化。靜之期也。(如不生不化。靜而后已。蓋言天地之氣。動而不息者也。)

帝曰:不生化乎。(言有不生不化之期乎。)

岐伯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此復申明天地開辟。而未有不運動生化者也。出入、闔辟也。機、樞機也。神機者。陰陽不測之變化也。夫闔辟猶戶扇。樞即轉牡。蓋舍樞則不能闔辟。舍闔辟則無從轉樞。是以出入廢。則神機之化滅矣。升降、寒暑之往來也。夫陰陽升降。皆出乎地。天包乎地之外。是以升降息。在外之氣孤危。孤則不生矣。下經曰:根于外者。命曰氣化。氣止則化絕。根于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
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用。(已、死也。生長壯老已。指動物而言。生長化收藏。指植物而言。凡有形者謂之器。言人與萬物。生于天地氣交之中。有生長老已。皆由乎升降出入之氣化。是以無器不有此升降出入。)
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凡有形之物。無不感此天地四方之氣。而生而化。故器者。乃生化之宇。器散。則陽歸于天。陰歸于地。而生化息矣。故萬物無不有此升降出入。亦由成敗而后已。)
化有小大。期有遠近。(此言天地之氣化動靜。又有小大遠近之分焉。如朝菌不知晦朔。螻蛄不知春秋。此化之小者也。 靈大●。以千百歲為春。千百歲為秋。此化之大者也。夫天地之氣。陽動陰靜。晝動夜靜。此期之近者也。天開于子。地辟于丑。天地開辟。動而不息。至戌亥而復天地渾元。靜而不動。此期之遠者也。)
四者之有。而貴常守。反常則災害至矣。故曰:無形無患。此之謂也。(言人生于天地之間。有此升降出入之氣。而貴常守此形。常懷憂患。如反常。則災害并至。故曰無形無患。謂能出于天地之間。脫履形骸之外。而后能無患。)
帝曰:善。有不生化乎。岐伯曰:悉乎哉問也。與道合約。惟真人也。帝曰:善。(言生于天地之間。而不為造化之所囿者。其惟真人乎。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壽敞天地之外。而無有終時。是不與天地之同動靜者也。)


點擊查看:<<黃帝內經素問集注>>目錄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