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藍雪草、小藍雪草、刺磯松 |
漢語拼音 | ji wa cao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白花丹科植物雞娃草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一年生草本,高20-40cm。莖直立或斜上,通常有6-9節(jié),基節(jié)以上均可分枝,有條棱,紫紅色或綠色,沿棱有稀疏小皮刺。單葉互生;莖下部的葉片披外形,長2-10cm,寬1-3cm,先端漸尖,基部箭形或耳形而抱莖,全緣或近全緣;中部葉最大,下部葉片上部最寬,匙形至倒卵狀披針形,愈向莖的上部葉片漸變?yōu)橹胁孔顚捴粱孔顚,狹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先端急尖至漸尖,基部由無耳(最下部的葉)至有耳抱莖而沿棱下延,葉緣具不整齊的小刺。穗狀花序短或成頭狀;苞片卵形,膜質(zhì);等筒狀,有腺毛,長于花冠,花后膨大,有5棱,棱間非膜質(zhì),先端5齒裂,裂片兩側(cè)有具柄的腺毛,結(jié)果時萼筒的棱脊上生出雞冠狀突起;花冠狹鐘狀,5裂,粉紅色或淡藍紫色;雄蕊5,花絲基部擴大,花藥淡紅色,花絲白色;子房1室。蒴果壞裂,暗紅褐色,有5條淡位條紋。種子紅褐色。花期7-8月,果期7-9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西北及四川、西藏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2000-3500m的山坡、路邊、溝渠旁、田間。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7~8月采收,鮮用或曬干研粉。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葉含白花丹素(plumbagin)[1]。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性寒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殺蟲止癢;腐蝕疣痣 |
功效分類 | 驅(qū)蟲藥 |
主治 | 體癬;頭癬;手足癬;神經(jīng)性皮炎;疣痣 |
用法用量 | 外用:適量,鮮草搗爛成糊狀,濕敷局部;浸酒 涂;研末制成油膏涂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除疣痣,蝕惡肉。 2.《陜甘寧青中草藥選》:殺蟲止癢。治神經(jīng)性皮炎,牛皮癬。 |
考證 | 出自《陜甘寧青中草藥選》。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Plumbagella micrantha(Ledeb.)Spach[Plumbago micrantha Ledeb.;P.spinosa Hao] |
科屬分類 | 白花丹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