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甜茶葉 |
漢語拼音 | duo sui shi ke ye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殼斗科植物多穗石.的葉。 |
動植物形態(tài) | 常綠喬木,高11-15m。小枝幼時淡褐色,老時干后暗褐黑色。葉互生;葉柄長2-2.5cm,基部增粗,常呈暗褐色,有時被灰白色粉霜;葉片革質(zhì),長橢圓形或卵狀長橢圓形,長7-14cm,寬3-4cm,先端急尖或突然漸尖,基部楔形,全緣,無毛,下面稍帶灰白色,側(cè)脈7-10對,支脈纖細(xì),疏離,稍明顯,小脈通常不明顯。雄花序極少復(fù)穗狀;雌花3朵一簇,常1朵結(jié)實(shí)。果序長8-10cm,軸纖細(xì),直徑約5mm;殼斗淺盤形,包圍堅果基部,直徑9-14mm,高3-5mm;鱗狀苞片輪狀排列,細(xì)小,除頂部外與殼斗愈合,被褐黑色絨毛;堅果扁球形,直徑1.6-1.8cm,長9-13mm,未成熟時頂部錐尖狀,成熟時近平坦,中央有短尖頭,基部截平,無毛;果臍深內(nèi)陷,直徑6-8mm;ㄆ5-9月,果期翌年5-9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長江以南各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400-2000m的山地密林中,路邊的灌叢中偶見。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春、夏、秋季摘葉,曬干或鮮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葉革制裁,多皺縮卷曲,破碎,展平后呈倒卵狀橢圓形,背面葉脈突出,先端漸尖或尾尖,基部楔形,全緣。質(zhì)脆。氣微,味甜。 顯微鑒別 葉黃切面:上表皮細(xì)胞1列,外被角質(zhì)層。下表面細(xì)胞1列,排列較整齊,有非腺毛。柵欄組織4-6列細(xì)胞,排列疏松,有的含草酸鈣簇晶。主脈維管束明顯,中柱鞘纖維呈環(huán)排列;薄壁細(xì)胞含草酸鈣簇晶。 粉末特征:灰棕色。①下表皮細(xì)胞多角形,壁薄,非腺毛單細(xì)胞,常兩兩基部并列呈雙角狀,直徑3-9μm,長22-50μm。②氣孔不定式或不等式,直徑約26μm,長30-33μm。③纖維直徑9-17μm,壁木化分增厚,紋孔多不明顯。另可見螺紋、網(wǎng)紋導(dǎo)管及柵欄組織、碎片和棕色塊狀物。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葉含多種三萜成分,無羈萜酮(friedelin),無羈萜-3β-醇(friedelan-3β-ol),β-粘霉烯醇(glutinol),β-香樹脂醇(β-amyrin),蒲公英賽醇(taraxerol),石柯酮(lithocarpolone),石柯二醇(lithocarpdiol),24-亞甲基環(huán)木菠蘿烷-3β,21-二醇(24-methylenecycloartan-3β,21-diol),根皮甙(phlorizin),對-根皮甙(trilobain),3-羥基根皮甙(3-hydroxyphlorizin),垂石松黃酮甙(trilobatin),3-羥基根皮甙(3-hydroxyphlorzin),垂石松黃酮甙(cernuoxide),阿福豆甙(afzelin),異槲皮甙(isoquercitrin),2″-對香豆;先ビ⑦埃2″-p-coumarlylastragain)。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甘;微苦;性平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解毒;化痰;祛風(fēng);降壓 |
功效分類 | 補(bǔ)益藥 |
主治 | 濕熱瀉;肺熱咳嗽;癰疽瘡瘍;皮膚瘙癢;高血壓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yàn)方選編》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Folium Lithocarpi Polystachyi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Lithocarpus polystachyus (Wall.)Re-hd.[Quercus polystachyus Wall.;Q.litseifolius Hance;Lithocar-pus litseifolius(Hance)Chun] |
科屬分類 | 殼斗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