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jiang yao ke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江珧科動物櫛江珧的貝殼。 |
動植物形態(tài) | 櫛江珧,貝殼略呈三角形或扇形,殼質(zhì)稍薄而脆,高75-176mm,長170-335mm,殼頂細尖,位于殼的最前端,殼后端寬大。背緣直或略凹,腹緣前部較直,近殼頂處有一稍凹陷的足絲孔。往后漸突,后緣略彎或呈截形。殼無中央裂縫,表面有10余條放射肋,肋上具有略斜向后的三角形小棘。但有些個體(如較老者)放射肋不明顯,棘無或不明顯。生長線顯著,細密,至腹緣呈褐襞狀。殼類色澤,幼體呈淡黃褐色,或體內(nèi)黑褐色。殼頂常被磨損而顯露出貝殼內(nèi)面前半部相同的珍珠樣光澤。韌帶淡褐色,與殼背緣幾等長。近殼頂內(nèi)面的前閉殼肌痕小,呈橢圓形;貝殼中部的后閉面痕大,呈馬蹄形。外套痕略顯,與殼緣相距甚遠,在肛門背側(cè)有一粗在外套腺,末端呈球形。足小,呈棒狀。足線褐色細軟,極發(fā)達。 |
資源分布 | 我國黃海、渤海、東海、南海均有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活于低潮線附的至水深30-40m的泥沙質(zhì)海底。以貝殼的前端插入泥沙內(nèi),僅后端1/3露出沙面。生殖期5-9月間,雌雄異體,性成熟時的生殖腺,雌性為橙紅色;雄性為乳白色,體外受精。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捕得后,除去肉,取貝殼洗凈,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咸;澀;性涼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解毒;熄風鎮(zhèn)靜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熄風鎮(zhèn)靜藥 |
主治 | 濕高分子;高血壓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25g。外用:煅,研末,撒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Pinna(Atrina)pectinata Linnaeus |
科屬分類 | 江珧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