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xue zhu rou |
英文名 | Marmot as food |
藥材基原 | 為松鼠科動(dòng)物喜馬拉雅旱獺、灰旱獺、草原旱獺、長(zhǎng)尾旱獺等的肉。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1.喜馬拉雅旱獺,大型的地棲松鼠類。體長(zhǎng)46-58cm,體重3-6kg。頸粗短。耳熟短圓。尾扁平而短,長(zhǎng)約13cm,不超過后足長(zhǎng)的2倍。四肢粗壯,前足拇趾退化,爪很小,其余4趾,爪長(zhǎng)而彎曲,后足趾爪較短。吻側(cè)毛淡棕色,有黑色須。鼻背具黑色或黑褐色斑。眼眶上緣有明顯的黑色條紋。頭頂黑色與棕色相混,兩側(cè)至耳基淡黃色。背面褐色與不規(guī)則黑紋相混,針毛中段蒼白色,尖端黑色。喉、胸、腹部及四肢均為淡黃色,底毛全為灰黑色。臀部呈深棕黃色。尾毛與體色相似,唯尖部黑色。幼體較成體色淡。 2.灰旱獺,大小、形態(tài)與喜馬拉雅旱獺相似,但腹面色調(diào)深濃,呈深棕黃色或圭棕色。體長(zhǎng)46-54cm,重4-6kg。耳短小。足爪粗短。尾較短,13-15cm,不及體長(zhǎng)1/3。體背淡黃色或沙黃色,間雜黑色或褐黑色。吻、頰、耳下深棕褐色。耳沙黃色。尾與體色相似,但尾端黑褐色。 3.草原草獺,體形小,長(zhǎng)約36-49cm,重3-4kg。尾長(zhǎng)11-12cm,約為后足長(zhǎng)的2倍。體背淡褐色或淺銹色,間雜淡白色,絕無黑褐色。額、頭頂純褐色。耳淺橙黃色。腹面棕褐色,毛基暗褐色。尾深褐色,尾端銹褐色。 4.長(zhǎng)尾旱獺,噗大型旱獺。體長(zhǎng)47-50cm,重4-5kg。尾較長(zhǎng),18.5-22cm,明顯超過后足長(zhǎng)的2倍。耳甚小,幾不顯露。毛被長(zhǎng)而厚密。通體橙黃以或赭黃色,背毛毛端常染有深褐色。腹色與背色近似,但棕色較深,背腹間無明顯分界。尾端黑色或赭褐色。 |
資源分布 | 1.分布于甘肅、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2.僅分布于新疆北部。 3.分布于內(nèi)蒙古東部及新疆北部。 4.分布于新疆西部和南部。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1.棲息于海拔2800-5000m的高山草甸草原帶。洞穴居,群棲。白天活動(dòng),冬眠。主食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枝、葉等。 2.棲息于海拔2500-3500m的草原、草甸。喜潮濕。洞穴居。洞口有土丘即旱獺丘。以植物為食。 3.棲息于地?zé)崞鸱,草原與荒漠相交的邊緣地區(qū)。群居。洞穴多筑在高地或坡地上,洞口外有土丘。以草根、種子為食。 4.本種以為亞高山草原地帶代表種之一。棲息于高山草甸、草原牧草茂密叢生處。洞穴居,亦喜群居。洞口附近有黃形的旱獺丘。主要以莎草科、禾本科植物為食。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chǔ)藏 | 捕殺后,剝?nèi)テっ,除去?nèi)臟,取肉,鮮用或用竹片撐開或風(fēng)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鮮肉質(zhì)嫩、細(xì)致,肥厚多脂。風(fēng)干者多為干燥的整塊。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cè)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甘;咸;性平 |
歸經(jīng) | 腎;大腸經(jīng) |
功效 | 祛風(fēng)活絡(luò);除濕清熱 |
功效分類 | 祛風(fēng)濕藥 |
主治 | 風(fēng)濕痹痛;腳膝腫痛;痔瘺;濕熱身癢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燉湯或煮食,120-250g。 |
用藥禁忌 | 《飲膳正要》:“多食難克化,微動(dòng)氣!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四川中藥志》!讹嬌耪罚和翐苁蟊比司蛉∫允,雖肥,煮則無油,湯無味,多食難克化,微動(dòng)氣。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Musculus Marmotae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1.Marmota himalayana Hodg. 2.Marmota baibacina(Brandt) 3.Marmota bobac Miiller 4.Marmota caudata Jacquemont |
科屬分類 | 松鼠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