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獐毛、小葉蘆、蝦須草、馬牙頭 |
漢語拼音 | ma ban cao |
英文名 | all-grass of Chinese Aeluropus |
藥材基原 | 為禾本科植物馬絆草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植物體較矮小而堅韌,通!巴庥虚L匍匐枝。稈為鱗片:約狀葉鞘包裹,高15-三圓35cm,徑1.5-2mm,具多節(jié)。葉鞘長于節(jié)間, 鞘口常有柔毛;葉舌截平,長約0.5cm葉片無毛,通常扁平,長3-6cm,寬3-6mm。圓錐花序,常緊縮成穗狀和頭狀,長2.5-6cm,寬5-12cm;小穗卵狀技針形,有4-10朵小花,長4-6cm,寬3-4cm,成2行,排列于穗軸的一側,小花覆瓦狀排列,小穗軸脫節(jié)于穎上和各小花之;穎近革質, 略有子膜質邊緣,第1穎有1-3脈,第2穎 有5-7脈;外停下部革質,上部草質,卵形,有9-10脈,內(nèi)釋與外種相等,先端截平,背部無毛,基盤略有微毛;雄蕊3,由小穗先端伸出。穎果卵圓形或長圓形,與內(nèi)外粹分離;、果期5-8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至華東沿海鹽漬土地帶,是鹽漬土的指示植物。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岸邊至海拔3200m的內(nèi)陸鹽堿地。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季采收,除去雜質,切段,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甘;淡;涼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利尿,退黃 |
功效分類 | 滲濕利尿藥 |
主治 | 黃疸型肝炎;肝硬化;腹水;膽囊炎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0-60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甘、淡,性平。有清熱利尿的功能。用于黃疸型肝炎,膽翼炎及肝硬化腹水等癥。 |
考證 | 始載于《指示植物》。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Herba Aeluropi Sinensis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Aeluropus sinensis(Debeaux)Tzvel.[Aeluropus littoraris (Gouan)Parb.var.sinensis Debeaux] |
科屬分類 | 禾本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