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山黃皮、假黃皮。 |
漢語拼音 | ye huang pi |
英文名 | leaf or root of Dentate Wampee |
藥材基原 | 為蕓香科植物齒葉黃皮及粗齒葉黃皮的葉、根。 |
動植物形態(tài) | 1.齒葉黃皮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約3m。全株有香氣,以葉為甚。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常聚生于枝頂,長15-40cm;小葉柄帶紅色,長4-8mm;小葉5-15,卵形、卵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5-9cm,寬2.5-4cm,先端急尖或漸尖,或尾狀尖而鈍頭,基部鈍斜或為寬楔形至楔形,兩側(cè)略不對稱,邊緣有明顯的圓鋸齒,上面深綠,下面淺綠,近于無毛。聚傘圓錐花序腋生;花柄無毛;萼片4,稀為5,廣卵形,長不超過1mm;花瓣4-5,白色,長圓形,長3 -4mm;子房上位,近圓球形,花柱比子房短,柱頭略成四棱。漿果近圓球形,直徑6-10mm,紫黑色或暗紫色;每果有種子1-4顆;ㄆ谙募,果期秋季。 2.粗齒葉黃皮 本種與齒葉黃皮區(qū)別在于:花軸、葉軸及小葉片均被長柔毛,也有小葉片因毛脫落而無毛,但在邊緣則有少數(shù)長柔毛,小 葉片質(zhì)地較正種為厚而大,邊緣常為不規(guī)則的淺波狀或具不明顯的鈍鋸齒。 |
資源分布 | 1.分布于湖南、廣東、廣西、貴州、云南等地。 2.分布于貴州、云南。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石灰巖石山坡灌木叢或疏林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全年均右采收,葉,鮮用;根,洗凈,切片,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根皮含歐前胡內(nèi)酯(imperatorin),齒葉黃皮素(dentatin),去甲齒葉黃皮素(nordentatin)。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歐芹屬素乙與佛手柑內(nèi)酯同為映哺香豆精類,皆屬光活性物質(zhì),毒性較佛手柑內(nèi)酯為大,而較花椒毒素為小。慢性毒性有胃腸刺激,脾及腎上腺的出血,肝的混濁腫脹,脂肪變性及壞死。大鼠服歐芹屬素乙后,出現(xiàn)于大便中,而皮膚中則無,故有人認(rèn)為它治療白癜風(fēng)的效果不及花椒毒素(可至皮膚中)。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微辛;苦;性溫 |
歸經(jīng) | 肺;肝;腎經(jīng) |
功效 | 疏風(fēng)解表;除濕消腫;行氣散瘀 |
功效分類 | 解表藥;祛風(fēng)藥 |
主治 | 感冒;麻疹;哮喘;水腫;胃痛;風(fēng)濕痹痛;濕疹;扭挫傷折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12g。外用:適量,煎湯洗;或葉搗爛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①治感冒高熱:山黃皮、桑枝、香薷、淡竹葉,水煎服。(《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②治全身水腫:山黃皮、老松皮、麥稈、紫蘇梗、蟬蛻,煎水外洗,并內(nèi)服蘿卜子二次,每次三錢,(《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廣西藥植志》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Clausena dunniana Levl.[C.willdenowii Levl.;C.dentata (Willd.)auct.non Roem.] |
科屬分類 | 蕓香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