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光明中醫(yī)1992,(2):24 |
劑型 | 湯劑 |
藥物組成 | 炒山藥30g,焦白術(shù)10g,茯苓15g,陳皮10g,菟絲子15g,破故紙15g,焦山楂10g,肉桂6g。 |
加減 | 脾虛加干姜(炮姜)、人參等。 |
功效 | |
主治 | 慢性腸炎。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日1劑水煎服,12劑為1療程。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 | |
臨床應(yīng)用 | 本組治療慢性腸炎38例中男29例、女9例;發(fā)病年齡26-35歲4例,36-45歲者13例,46-60歲18例,60歲以上者3例。病程最短1年零6個月,最長者8年。痊愈:癥狀及體征消失,大便成形每日1-2次,半年以上追訪無復(fù)發(fā)者。顯效:癥狀及體癥基本消失,大便形狀基本正常,次數(shù)明顯減少者。好轉(zhuǎn):癥狀、體征較治療前減輕,大便時清時稀、次數(shù)減少者。無效:治療前后無變化者。痊愈25例,顯效9例,好轉(zhuǎn)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4%。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 | |
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