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分類 | 常用植物藥
|
二級分類 | |
分類 | 銅亮
|
年份 | domh ndiangx
|
別名 | 厚樸皮
|
來源 | 木蘭科植物厚樸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et wils.的全株。
|
形態(tài)特征 | 落葉喬木,高5-15米。樹皮厚,紫褐色,油潤而帶辛辣味;小枝幼時有絹狀毛,老時無毛;頂芽粗大圓錐狀,密生淡黃褐色絨毛。單葉互生,革質(zhì),倒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20-45厘米,寬10-24厘米,頂端圓形、鈍尖或短急尖頭,基部楔形或有時圓形,進(jìn)全緣或微波狀,上面黃綠色,下面被白粉;葉柄長2.5-4.5厘米;ò咨,芳香,與葉同時開放,單生枝頂。聚合果長橢圓形,長9-12厘米,成熟時木質(zhì)。種子外種皮紅色;ㄆ4-5月,果期9-1~月。
|
生態(tài)分布 | 生于溫暖、濕潤、土壤肥沃的坡地上。產(chǎn)于廣西靈川、金秀、賀州等縣市;分布于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
|
采集加工 | 根及樹皮于立秋至冬至間剝?nèi)?曬干備用;花夏季采,曬干備用;果實(shí)于秋季成熟時采,曬干備用。
|
性味 | 味苦、辛,性溫。
|
功效 | 溫中理氣,化濕行滯,祛風(fēng)鎮(zhèn)痛。
|
傳統(tǒng)應(yīng)用 | |
用法用量 | 3-9克,水煎服。
|
方例 | 1.胃痛 銅亮(厚樸)樹枝30克,水煎服。
|
化學(xué)成分 | 樹皮含木脂體類化合物:厚樸酚,和厚樸酚,和厚樸新酚,6′-O-甲基和厚樸酚,厚樸醛B、C,厚樸木脂體A、B、C、D、E及臺灣檫木醛;單萜木脂體類化合物:辣薄荷基厚樸酚,雙辣薄荷基厚樸酚,辣薄荷基和厚樸酚及龍腦基厚樸酚;降木脂體類化合物:臺灣檫木酚,厚樸三酚B,厚樸醛D、E;雙水脂體類化合物:厚樸木脂體F、G、H及I[1]。生物堿:木蘭箭毒堿和柳葉木蘭堿[2];揮發(fā)油:含30多種成分,主要有β-桉葉醇17.4%,蓽澄茄醇14.6%,愈創(chuàng)薁醇8.7%,對-聚傘花素7.8%,1,4-桉葉素5.6%,丁香烯5.0%,芳樟醇4.6%,α-松油烯4.5%,α-葎草烯3.9%,4-松油烯醇3.4%,藍(lán)桉醇3.1%及α-檸檬烯3.0%[3]等。還含芥子醛,丁香樹脂酚,丁香樹脂酚-4′-O-β-D-吡喃葡萄糖甙及1-(4-羥基-3-甲氧基苯基)-2-[4-(W-羥丙基)-2-甲氧基苯氧基]-1,3-丙二醇[1]。根皮含厚樸酚,和厚樸酚,松脂酚二甲醚,鵝掌楸樹脂酚B二甲醚及望春花素[4]。另有報道厚樸還含O-甲基丁香油酚,5,5′-雙-2-丙烯基-2-羥基-3,2′,3′-三氧基-1,1′-聯(lián)苯及4,4′-雙-2-丙烯基-3,2′,6′-三甲氧基-1,1′-聯(lián)苯醚[5]。
|
藥理 | 1.肌肉松弛作用 厚樸酚與和厚樸酚腹腔注射具有中樞性肌肉松弛作用。較大劑量時,可使小鼠的翻正反射消失,厚樸醚提取物也具有上述作用。在小雞脊髓反射試驗(yàn)中,厚樸酚及和厚樸酚腹腔注射均能明顯抑制伸肌反射,此作用可被大劑量士的寧所拮抗,因而認(rèn)為它們屬于非箭毒性的肌松劑且其作用比美芬新為強(qiáng),表明厚樸酚與和厚樸酚具有特殊而持久的肌肉松弛活性[1]。 2.對平滑肌的作用 厚樸煎劑濃度在1:166時,對小鼠離體腸管呈現(xiàn)興奮作用,張力上升,振幅加大,而濃度加大至1:100時則轉(zhuǎn)為抑制,并能對抗乙酰膽堿和氯化鋇的興奮作用;對豚鼠離體腸管的作用與小鼠基本一致,但興奮作用不明顯,而抑制作用更明顯[2]。 3.抗?jié)冏饔?nbsp; 厚樸酚對幽門結(jié)扎,水浸應(yīng)激性潰瘍以及巰基乙胺所致的胃潰瘍,均有抑制效果,但對組胺和胃泌素的分泌刺激作用沒有抑制效果。厚樸酚的抗?jié)冏饔?不是通過末梢的作用,而是通過中樞性(分泌)的抑制作用所產(chǎn)生[3]。對大鼠幽門結(jié)扎型及應(yīng)激型兩種急診實(shí)驗(yàn)性胃潰瘍模型,厚樸生品、姜炙品均有抗?jié)冏饔?清炒品則無;厚樸姜制后抗胃潰瘍作用加強(qiáng)[4]。 4.降血壓作用 低于肌松劑量的厚樸生物堿注射給藥即有明顯降壓作用,這一作用不能被抗組胺藥所對抗,說明并非由于組織胺釋放引起,靜注的降壓時程約維持10-15min,肌內(nèi)注射可維持1h以上[5]。 |
化學(xué)成分參考文獻(xiàn) | [1]Yahara S,et al.Chem Pharm Bull,1991,39(8):2024. [2]崔建芳等:《藥學(xué)學(xué)報》,1988,23(5):383。 [3]Pu Q L,et al.Planta Med,1990,56(1):129. [4]Chen C C,et al.C A,1990,113:46155j. [5]Baek Nam In,et al.C A,1993,118:98099s. |
藥理參考文獻(xiàn) | [1]Watanabe K,et al.Jap J Pharmacol,1975,25(5):605(C A,1976,84:99380t)
[2]上海第一醫(yī)學(xué)院藥學(xué)系醫(yī)學(xué)基礎(chǔ)教研組:《新醫(yī)藥學(xué)雜志》,1973,(4):31。
[3]渡邊和夫等:《國外醫(yī)學(xué)·中醫(yī)中藥分冊》,1981,3(1):54。
[4]胡麗萍等:《中草藥》,1991,22(11):509。
[5]上海中醫(yī)學(xué)院藥理教研組等:《新醫(yī)藥學(xué)雜志》,1974,(5):41。
|
附注 | |
出處 | 中國瑤藥學(xu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