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名族首頁  |   藏族醫(yī)學  |   蒙古族醫(yī)學  |   維吾爾族醫(yī)學  |   苗族醫(yī)學  |   傣族醫(yī)學  |   瑤族醫(yī)學  |   考試寶典  |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名族醫(yī)藥 >> 瑤族醫(yī)學 >> 瑤族醫(yī)藥 >> 正文:銅達且緊 -瑤藥老虎刺、刺青菜藥物說明書
    

銅達且緊

  
一級分類
常用植物藥
二級分類
分類
銅達且緊
年份
domh tah kaev nqimv
別名
老虎刺、刺青菜
來源
菊科植物大薊Cirsium japonicum Fisch.ex DC.的根。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根紡錘狀或圓錐形,肉質(zhì),棕褐色,斷面黃白色。莖直立,密被蛛絲狀白色綿毛。單葉互生;基生葉倒披針形,羽狀深裂,裂片有齒和針刺,兩面有白色綿毛;莖生葉向上漸小,長圓形或披針狀長圓形,頂端長漸尖,基部半抱莖,羽狀深裂,裂片頂端有長刺;ㄗ宵S色;頭狀花序1~3個集生于枝頂,球形,總苞多層,花全部兩性。瘦果稍扁,具不明顯5棱,冠毛羽狀,頂端擴展。花期3~6月,果期5~8月。
生態(tài)分布
生于山野、路旁向陽處。產(chǎn)于廣西各地縣市;分布于山東、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四川、陜西等省份。
采集加工
春夏秋季采,洗凈曬干備用或鮮用。
性味
味苦,性涼。
功效
涼血止血,散瘀消腫,止痛,清熱利濕。
傳統(tǒng)應用
治衄血、咯血、吐血、血尿、便血、月經(jīng)過多、產(chǎn)后流血過多、百日咳膿瘍、乳腺炎、頸淋巴結結核、瘡瘍腫毒。
用法用量
15~30克,水煎服;外用適量搗敷。
方例
1.產(chǎn)后流血不止 銅達且緊(大薊)、參亮(杉樹)、千麻(百草霜)各15克,水煎分2次服。 2.氣管炎 銅達且緊(大薊)、嚇烈仇(褐葉沿階草)、剎端(無胡荽)各15克,雙(姜)鮮品、甘仔()陳皮各6克,水煎服。
化學成分
新鮮葉含柳穿魚甙[1]。地上部分含φ蒲公英甾醇乙酸酯,β-香樹脂醇乙酸酯,三十二烷醇,豆甾醇,β-谷甾醇,柳穿魚素[2]。根含油,內(nèi)有單紫杉烯,二氫單紫杉烯,四氫單紫杉烯,六氫單紫杉烯,1-十五碳烯,香附子烯,丁香烯,羅漢柏烯,α-雪烯[3],順式的8,9-環(huán)-1-十七碳烯-11,13-二炔-10-醇[4]。根中還含蒲公英甾醇乙酸酯,φ蒲公英甾醇乙酸酯[5],菊糖[6]。
藥理
1.止血作用  大薊水煎液(15%)4.5g/kg灌,以玻片法測定小凝血時間,結果給藥組凝血時間顯著縮短[1]。
2.降壓作用  大薊水浸劑、乙醇-水浸出液和乙醇浸出液,應用于、等均有降低血壓的作用[2]。大薊鮮干根水煎液、根堿液、25%和50%酸性醇浸出液及葉水煎液給麻醉犬靜注均有降壓作用,其中根水煎液和根堿液降壓作用更顯著。葉堿液、全草水煎液、全草堿液降壓作用不明顯[3]。大薊1.5g/kg靜注,可使麻醉犬血壓下降,且具行快速耐受性,并可抑制閉塞頸總動脈(BCD)的加壓反射。在降壓同時使心率減慢及心收縮力減弱[4]。
3.抗菌作用  體外試驗,大薊乙醇浸劑1:30000時對人型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5]。大薊水提物對單純皰疹病毒有明顯抑制作用[6]。
4.對平滑肌的作用  大薊水煎劑或醇浸劑對家兔子宮,無論離體、在位、已孕、未孕,或慢性子宮瘺實驗,均顯現(xiàn)明顯興奮作用,使子宮張力增加,收縮幅度加大,逐漸發(fā)生痙攣性收縮,但大薊煎劑或酊劑對離體大白鼠子宮(無論已孕未孕)以及在位貓子宮均呈抑制。使子宮松弛,節(jié)律性收縮消失。大薊對豚鼠子宮作用不恒定。大薊對離體兔十二指腸腸管呈抑制作用,使張力降低,振幅減小[7]。
化學成分參考文獻
[1]中沖太七郎等:《藥學雜志》(日),1959,79(10):1338。
[2]顧玉誠等:《中國中藥雜志》,1992,17(8):489。
[3]Yano K,et al.Phytochemistry,1977,16(2):263.
[4]Yano K,et al.Phytochemistry,1980,19(8):1864.
[5]吉岡一郎等:《醫(yī)學中央雜志》(日),1967,227:144。
[6]吳時制等:《科學實驗簡報》,1978,(4):7。
藥理參考文獻
[1]Ishida H,et al.Chem Pharm Bull,1987,35(2):861 [2]李廣粹等:《中國醫(yī)學科學院1956年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1956,(2):70。 [3]屠錫德等:《中成藥研究》,1982,(8):36。 [4]峰峻等:《佳木斯醫(yī)學院學報》,1991,14(1):10。 [5]郭鈞等:《中國防癆雜志》,1964,5(3):481。 [6]鄭民實等:《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1989,9(11):529。 [7]吳葆杰等:《山東醫(yī)學院學報》,1958,(2):45。
附注
出處
中國瑤藥學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評論加載中...
    網(wǎng) 名: (必填項)
    評論內(nèi)容:
    沒有相關文章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2017320號-1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