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Yun nan luo fu mu
|
傣藥名 | 麻三端
|
別名 | |
中藥材基原 | 為夾竹桃科植物云南蘿芙木的根。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云南蘿芙木Rauvolfla yunnanensis Tsiang
常綠灌木,高1~2m。根外皮較厚,松泡,縱紋粗糙,有側(cè)根多條。莖多分枝,老枝淡灰褐色,有稀疏的圓點狀黃色皮孔,幼枝綠色,有棱角,枝條折斷有乳汁流出。葉3~4片輪生,有時對生,葉柄短平;葉片膜質(zhì),長方橢圓形,少為披針形,長6~30cm,寬1.5~9cm,先端漸尖,基都楔形,全緣或微波狀,干時淡綠色,側(cè)脈無皺紋。聚傘花序通常腋生,花序密,花多達150朵;花萼小,齒淺而;花冠管內(nèi)面被濃密的長柔毛,上部5裂,裂瓣橢圓形,向外展開或折疊;雄蕊5,花絲短;心皮2,子房卵形,分離,花盤杯狀,花柱細長。果實核果狀,長橢圓形,成熟時紅色;ㄆ3~12月,果期5月至翌年春季。
生于海拔600~1300m的山中林下、林緣灌叢中。分布于廣西、貴州和云南等地。
栽培要點: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潮濕環(huán)境,以肥沃而由石灰巖風化形成的紅壤土為佳。
栽培技術 種子繁殖:播種在8~9月種子成熟時進行,先用40~45℃溫水浸種,使其自然降溫,冷卻后繼續(xù)浸12h即可播種。選背面朝東、山坡下或水溝邊,保水力強的壤上或砂質(zhì)壤上,精耕細耙,除凈草根,按等高線作寬1.2~1.3m,長8~10m,高17~20cm的高畦。按行距17cm開溝,每隔3cm左右放火種子3~4粒,每1bm插播種量為90~112.5kg,播后覆蓋焦泥灰3cm厚,畦面蓋草。定植要經(jīng)1年以上,在立春至春分之間,按行株距l(xiāng)m×1m挖穴,邊挖苗邊栽植。
田間管理 播種后15~20d發(fā)芽,應及時揭草,并經(jīng)常澆水,由于幼苗生長很慢,須除草松土。如葉片呈黃色或黃綠色,可施稀薄糞水或硫酸按,一般苗高7~10cm,具5~6片真葉時開始施肥,為滿足蘿芙木喜陰特性,定植后及時栽植多年生高大蔭蔽植物,如芭蕉或番木瓜等。
|
采收加工 | 野生品全年可采;栽培品于定植后2~3年的10~11月采挖,將根挖出,洗凈,砍成10~16cm長段,曬干備用。
|
藥材鑒別 | 性狀鑒別 很圓柱形,略彎曲,長15~50cm,直徑0.7~2cm,少分枝;表面發(fā)黃、灰棕或灰褐色,多數(shù)根的外表松軟,易成裂片狀,剝落后可見黃色皮部或黃色木部。質(zhì)堅脆,折斷面較平坦。
顯微鑒別 報橫斷面:皮層和韌皮部有分泌細胞和方晶散在,木射線寬l~3列細胞,射線細胞大巨明顯,近形成層處射線細胞為扁長方形,薄壁細胞中含草酸鈣方晶,并含淀粉粒。
理化鑒別 薄層色譜取樣品粉末1g,加10ml混合溶劑(乙醚一氯仿一95%乙醇為6:16:5)及l(fā)ml水,振搖后室溫浸泡過夜,過濾后濃縮至干,加0.5ml氯仿溶解,點于徑向纖維素板上(點樣前先將板放在15%甲酸胺內(nèi)酮溶液中浸過,并待丙酮揮干),以利新胺、利舍平為對照,以石油醚(90~120 ℃)一四氯化碳一甲酸胺(12:8:0.5)上層液加O.5ml無水乙醇為展開劑,展距18.5cm,置紫外燈下檢視,利新肢顯藍綠色帶,利舍平顯亮黃綠色帶。
|
化學成分 | |
藥理作用 | 1.對心血管的作用 云南蘿芙木根總堿3mg/kg靜注使麻醉貓血壓下降,心率變慢,刺激迷走神經(jīng)和脛骨神經(jīng)向中端引起的加壓反射減弱[1]。云南產(chǎn)蘿芙木根總堿1~10mg/kg ip,連續(xù)10d,使原發(fā)型、神經(jīng)原型及腎型高血壓犬血壓下降,血漿膽堿酯酶活力也下降。利舍平0.01mg/kg注,在使腎型高血壓犬血壓下降時,也出現(xiàn)膽堿酯酶活力的降低[2]。
2.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作用 利舍平3mg/kg ip,可延長小鼠環(huán)己巴比妥鈉的睡眠時間[3]。利舍平0.005~0.03mg/kg注,連續(xù)4~15d,使犬的唾液分泌陽性條件反射量降低30.005mg/ks或0.01mg/kg時,動物血壓尚無明顯改變,而條件反射的變化小劑量改善很明顯,大劑量使分化解除。這表明大腦皮質(zhì)比皮質(zhì)下中樞對利血乎更為敏感[4]。利舍平0.8mg/kgip,一次給藥或重復給藥,可促進條件性回避反應的獲得,但抑制記憶的鞏固[5]。
3.抗腫瘤 利舍平2.5mg/kg ip,能協(xié)同長春花堿、絲裂霉素等對小鼠白血病L1210的抑制作用[6]。
|
性味 | 味苦,性涼。有小毒。入水塔。
|
功效 | 清火解毒,除風止痛。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10~15g,煎湯;或適量磨水服。外用:適量,磨水擦。
|
注意事項 | 不宜多服,久服。本品有小毒,過量可致惡心、頭暈。
|
附方 | |
藥物分類 | 植物藥
|
參考文獻 | 化學成分
[1]馮孝章,等.醫(yī)藥學報,1981,16(7):510
[2]吳壽金,等.中草藥,1981,12(9):385
藥理
[1]鄧士賢,等.藥學學報.1959,7(9):327
[2]金國章,等藥學學報,1959,7(9):346
[3]徐麗娜,等.生理學報,1961,24(3一4):151
[4]楊永宗,等.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82,10(3):216
[5]楊永宗,等.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83,11(4):298[6」 Miyamoto K,etaL(” A,1980,93,125660s
|
傣藥名與別名出處 | 《西雙版納傣藥志》
|
參考 | 《中華本草》傣藥卷
|